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2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构成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论文构成 | 第16-18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同伴行人的信息采集与交通特性分析 | 第19-28页 |
2.1 同伴行人的信息采集 | 第19页 |
2.1.1 信息采集方法 | 第19页 |
2.1.2 同伴行人识别 | 第19页 |
2.2 同伴行人静态交通特性 | 第19-22页 |
2.2.1 性别、年龄构成及行人尺寸 | 第19-20页 |
2.2.2 同伴行人构成种类及占比 | 第20-22页 |
2.2.3 同伴行人亲密度与行人间距 | 第22页 |
2.3 同伴行人动态交通特性 | 第22-24页 |
2.3.1 同伴行人步行速度与期望速度 | 第22-23页 |
2.3.2 同伴行人步行形态 | 第23-24页 |
2.4 同伴行人交通行为分析 | 第24-27页 |
2.4.1 同伴行人跟随行为 | 第24页 |
2.4.2 同伴行人聚合行为 | 第24页 |
2.4.3 同伴成员间交流行为 | 第24-25页 |
2.4.4 同伴行人接触行为 | 第25页 |
2.4.5 同伴行人避让行为 | 第25页 |
2.4.6 同伴行人超越行为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仿真模型适应性分析与颗粒离散元嵌入研究 | 第28-33页 |
3.1 现有模型介绍及适应性分析 | 第28-29页 |
3.1.1 磁场力模型 | 第28页 |
3.1.2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8页 |
3.1.3 移动效益模型 | 第28-29页 |
3.1.4 社会力模型 | 第29页 |
3.2 现有商业软件介绍及适应性分析 | 第29-30页 |
3.3 MOUSSA?D同伴社会力模型的分析 | 第30-31页 |
3.4 颗粒离散元理论与同伴行人仿真的适应性研究 | 第31-32页 |
3.4.1 研究对象适应性 | 第31页 |
3.4.2 建模基础适应性与仿真可实现性 | 第31页 |
3.4.3 仿真效率适应性 | 第31页 |
3.4.4 仿真精度适应性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基于组合模型的同伴行人仿真建模 | 第33-47页 |
4.1 同伴行人运动建模概述 | 第33页 |
4.2 个体行人物理属性建模 | 第33-35页 |
4.2.1 行人半径与质量 | 第33-34页 |
4.2.2 个体行人空间域 | 第34-35页 |
4.2.3 行人种类 | 第35页 |
4.3 行人力学模型建立 | 第35-42页 |
4.3.1 个体行人自驱动力模型 | 第36-37页 |
4.3.2 障碍物作用力模型 | 第37-38页 |
4.3.3 考虑同伴行人的行人间作用力模型 | 第38-42页 |
4.4 边界条件设置 | 第42-45页 |
4.4.1 行人运动位移边界条件设置 | 第43页 |
4.4.2 考虑同伴行人的行人受力边界条件设置 | 第43-45页 |
4.4.3 速度及瞬时加速度边界条件 | 第45页 |
4.5 行人运动方程 | 第45-46页 |
4.6 模型优势 | 第4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组合模型参数标定 | 第47-51页 |
5.1 行人物理参数标定 | 第47-48页 |
5.1.1 行人半径 | 第47页 |
5.1.2 行人质量 | 第47页 |
5.1.3 考虑同伴行人的行人种类及占比 | 第47-48页 |
5.2 行人力学参数标定 | 第48-50页 |
5.2.1 自驱动力参数标定 | 第48页 |
5.2.2 障碍物作用力参数标定 | 第48页 |
5.2.3 行人间作用力参数标定 | 第48-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基于组合模型的同伴行人仿真环境开发 | 第51-59页 |
6.1 同伴行人仿真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第51-53页 |
6.1.1 行人控制模块 | 第51-52页 |
6.1.2 场景控制模块 | 第52-53页 |
6.1.3 动力学参数调节模块 | 第53页 |
6.1.4 仿真控制模块 | 第53页 |
6.1.5 仿真输出模块 | 第53页 |
6.2 同伴行人仿真平台仿真流程 | 第53-55页 |
6.3 仿真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55-58页 |
6.3.1 同伴行人微观现象解释 | 第55-56页 |
6.3.2 仿真结果与实际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6.3.3 仿真模型适用范围及计算效率 | 第57-5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7章 仿真结果分析与示例研究 | 第59-63页 |
7.1 不同比重同伴行人对行人流速度影响分析 | 第59-60页 |
7.2 不同形态同伴行人对行人流速度影响分析 | 第60页 |
7.3 不同组合形式同伴行人对行人速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7.4 示例分析——考虑同伴行人的地铁枢纽通道宽度研究 | 第61-6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 第63-64页 |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