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0-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23-31页 |
1.3.1 农户农地流转的研究 | 第23-26页 |
1.3.2 贫困与减贫 | 第26-28页 |
1.3.3 农户农地转出行为与减贫 | 第28-29页 |
1.3.4 贫困地区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 第29-30页 |
1.3.5 文献述评 | 第30-31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1.5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 第34-36页 |
1.5.1 研究区概况 | 第34页 |
1.5.2 数据来源 | 第34-36页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36-3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38-5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38-40页 |
2.1.1 贫困 | 第38-39页 |
2.1.2 农户农地转出行为 | 第39页 |
2.1.3 减贫效应 | 第39-4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40-44页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第40-41页 |
2.2.2 贫困理论 | 第41-43页 |
2.2.3 贫困缓解相关理论 | 第43-44页 |
2.3 贫困的测度 | 第44-48页 |
2.4 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减贫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48-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农地流转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第52-59页 |
3.1 中国农地流转的发展历程分析 | 第52-54页 |
3.2 中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 第54-55页 |
3.3 六盘山片区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现状分析 | 第55-58页 |
3.3.1 农户农地转出决策行为分析 | 第55-56页 |
3.3.2 农户农地转出规模选择行为现状分析 | 第56-57页 |
3.3.3 农户农地转出组织方式选择行为现状分析 | 第57-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贫困现状及多维贫困测度分析 | 第59-73页 |
4.1 农村贫困现状 | 第59-64页 |
4.1.1 中国农村贫困现状 | 第59-61页 |
4.1.2 贫困地区农村贫困现状 | 第61-64页 |
4.2 六盘山片区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测度与分析 | 第64-71页 |
4.2.1 维度和指标选取 | 第65-67页 |
4.2.2 多维贫困的测度 | 第67页 |
4.2.3 农户单一维度贫困发生率 | 第67-69页 |
4.2.4 农户多维贫困状况 | 第69-7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农户农地转出决策行为的减贫效应分析 | 第73-95页 |
5.1 理论分析框架 | 第73-77页 |
5.1.1 农户农地转出决策行为影响机理分析 | 第73-75页 |
5.1.2 农户农地转出决策行为减贫作用机制分析 | 第75-77页 |
5.2 模型设定 | 第77-78页 |
5.3 农户农地转出决策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78-84页 |
5.3.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分析 | 第78-81页 |
5.3.2 农户农地转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1-84页 |
5.4 农户农地转出决策行为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84-91页 |
5.4.1 变量选择与说明 | 第84-87页 |
5.4.2 农户农地转出决策行为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分析 | 第87-91页 |
5.5 边际效应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第91-93页 |
5.5.1 农地转出决策行为的边际效应分析 | 第91-92页 |
5.5.2 稳健性检验 | 第92-9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农户农地转出规模选择的减贫效应分析 | 第95-106页 |
6.1 理论分析框架 | 第95-97页 |
6.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 第97-100页 |
6.2.2 模型设定 | 第97-98页 |
6.2.3 变量选择与说明 | 第98-100页 |
6.3 农地转出户转出规模的门槛效应分析 | 第100-101页 |
6.4 不同转出规模选择的减贫效应分析 | 第101-104页 |
6.4.1 不同转出规模选择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分析 | 第101-104页 |
6.4.2 不同转出规模选择对多维贫困的处理效应分析 | 第104页 |
6.5 稳健性检验 | 第104-105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农户农地转出组织方式选择的减贫效应分析 | 第106-121页 |
7.1 理论分析框架 | 第106-108页 |
7.1.1 不同组织方式的内涵界定 | 第106页 |
7.1.2 组织方式选择对多维贫困缓解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106-108页 |
7.2 模型设定 | 第108-109页 |
7.3 农户农地转出组织方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109-113页 |
7.3.1 变量选择与说明 | 第109-110页 |
7.3.2 农户农地转出组织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0-113页 |
7.4 农户农地转出组织方式选择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113-118页 |
7.4.1 变量选择与说明 | 第113-115页 |
7.4.2 不同组织方式减贫效应的差异性分析 | 第115页 |
7.4.3 不同组织方式选择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7.5 稳健性检验 | 第118-119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八章 农地转出后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减贫效应分析 | 第121-135页 |
8.1 理论分析框架 | 第121-122页 |
8.2 模型设定 | 第122-124页 |
8.2.1 K-均值聚类分析法 | 第122页 |
8.2.2 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模型 | 第122-123页 |
8.2.3 多项Logit模型 | 第123-124页 |
8.2.4 OLS回归模型 | 第124页 |
8.3 农地转出户生计资本测算及生计策略类型划分 | 第124-128页 |
8.3.1 生计资本测算 | 第124-127页 |
8.3.2 生计策略类型划分 | 第127-128页 |
8.4 农地转出后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128-130页 |
8.4.1 变量选择 | 第128页 |
8.4.2 农地转出后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分析 | 第128-130页 |
8.5 农地转出后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减贫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130-132页 |
8.5.1 变量选择 | 第130页 |
8.5.2 生计策略选择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 | 第130-132页 |
8.6 稳健性检验 | 第132-133页 |
8.7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 第135-142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35-138页 |
9.1.1 中国的农地流转历程曲折,农户农地转出行为差异性明显 | 第135页 |
9.1.2 六盘山片区农户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 | 第135-136页 |
9.1.3 农户转出农地有助于缓解多维贫困 | 第136页 |
9.1.4 农地转出规模的减贫效应存在门槛值,高转出规模有助于减贫 | 第136-137页 |
9.1.5 市场主导型农地转出方式显著促进中低分位点多维贫困指数农户减贫 | 第137页 |
9.1.6 农地转出后“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有助于缓解农户多维贫困 | 第137-138页 |
9.2 政策建议 | 第138-140页 |
9.2.1 加强农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合理引导贫困地区农户农地转出行为 | 第138页 |
9.2.2 健全农地流转市场,规范有序的流转市场环境 | 第138-139页 |
9.2.3 加强农地转出户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非农就业能力 | 第139页 |
9.2.4 强化农地转出户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 第139-140页 |
9.2.5 基于农地转出行为减贫效应的个体差异,实施瞄准性的扶贫政策 | 第140页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156-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