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和趋同分析:来自跨国的证据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 | 第12-16页 |
·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的参数方法 | 第13页 |
·全要素生产率估计的非参数方法 | 第13-15页 |
·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优缺点的评述 | 第15-16页 |
·跨国全要素生产率度量的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跨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度量与结果分析 | 第20-27页 |
·Malmquist 指数法 | 第20-22页 |
·样本国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样本国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的分析与比较 | 第23-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跨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27-34页 |
·跨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变量说明 | 第27-29页 |
·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成分的模型构建 | 第29-30页 |
·实证检验及结果评析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跨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同分析 | 第34-38页 |
·全要素生产率趋同的单位根检验方法 | 第34-36页 |
·跨国全要素生产率趋同的实证分析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