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回顾 | 第11-18页 |
(一)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从结构关系到行动策略 | 第12-14页 |
(二)作为一种治理机制的项目制:从国家治理领域到社会治理领域 | 第14-17页 |
(三)承续与超越:项目制与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一个中观制度结构层次的分析 | 第17-18页 |
三、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18-22页 |
(一)理论基础:新制度主义理论 | 第18-20页 |
(二)分析框架:多重制度逻辑—多边依赖策略 | 第20-22页 |
四、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 第22-24页 |
第一章 项目制与转型治理中社会组织发展的耦合 | 第24-35页 |
第一节 社会治理转型中的社会组织 | 第24-28页 |
一、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基本脉络 | 第24-27页 |
二、发展社会组织:转型期的理论预设与政策实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项目制:一种新的治理机制 | 第28-31页 |
一、作为新增量机制的项目制 | 第29-30页 |
二、项目制的治理逻辑 | 第30-31页 |
第三节 项目制作为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发展的核心机制 | 第31-35页 |
一、政策合流:项目制发展社会组织机制的形成 | 第31-33页 |
二、项目制发展社会组织的实践历程 | 第33-35页 |
第二章 项目制场域中的多重制度逻辑 | 第35-49页 |
第一节 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项目制的科层运作与制度生产 | 第36-45页 |
一、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科层运作模式 | 第36-38页 |
二、“条”的绩效逻辑与制度生产 | 第38-42页 |
三、“块”的拓展逻辑与制度生产 | 第42-45页 |
第三节 多重制度逻辑的进一步讨论 | 第45-49页 |
一、多重制度逻辑的形成机理 | 第46-47页 |
二、多重制度逻辑的作用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社会组织的多边依赖策略 | 第49-65页 |
第一节 项目制发展社会组织的两个案例 | 第49-58页 |
一、A组织项目化发展案例 | 第49-54页 |
二、B组织项目化发展案例 | 第54-58页 |
第二节 项目运作中的多边依赖策略与组织发展 | 第58-62页 |
一、功能领域的自我约束 | 第59-60页 |
二、主动嵌入街区行政网络 | 第60-61页 |
三、发展复合型组织架构 | 第61-62页 |
第三节 多边依赖策略的再认识 | 第62-65页 |
一、为什么是多边依赖 | 第62-63页 |
二、多边依赖的行动意义 | 第63-65页 |
第四章 项目制发展社会组织的审视与反思 | 第65-78页 |
第一节 项目制发展社会组织的制度效应与深层次问题 | 第65-69页 |
一、角色日趋多元而公共性生产不足 | 第65-66页 |
二、协调能力提升但自主性发展受限 | 第66-68页 |
三、服务功能发挥机制较多但参与治理的激励不足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功能预设与支持条件 | 第69-73页 |
一、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支持条件与制度要素 | 第70-71页 |
二、作为公共服务主体的支持条件与制度要素 | 第71-73页 |
第三节 超越技术治理——项目制发展社会组织的进一步思考 | 第73-78页 |
一、项目制的技术治理特征 | 第73-75页 |
二、项目制发展社会组织的总体性思考 | 第75-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8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