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3-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三、文献评价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合法性 | 第19-20页 |
二、理论的适用性 | 第20-21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难点和创新 | 第21-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22页 |
第二章 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现状 | 第22-36页 |
第一节 社会企业的相关概念 | 第23-30页 |
一、社会企业的定义 | 第23-26页 |
二、社会企业的类型划分 | 第26-29页 |
三、社会企业的特征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概况 | 第30-32页 |
一、社会企业取得的发展 | 第30-31页 |
二、社会企业面临的挑战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中国社会企业的合法性问题 | 第32-36页 |
一、准入机制不健全 | 第33页 |
二、社会认可度偏低 | 第33-34页 |
三、社会企业自身缺陷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中国社会企业合法性困境的案例分析 | 第36-51页 |
第一节 案例“措瓦”的选取 | 第36-39页 |
一、“措瓦”概况 | 第36-37页 |
二、研究意义与资料来源 | 第37-39页 |
三、案例选取的依据 | 第39页 |
第二节 “措瓦”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第39-45页 |
一、政策上的无法可依 | 第40-41页 |
二、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过低 | 第41-42页 |
三、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第三节 案例总结 | 第45-51页 |
一、“措瓦”问题的对策 | 第45-48页 |
二、“措瓦”的未来展望 | 第48-49页 |
三、总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中国社会企业合法性困境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 第51-59页 |
第一节 合法性困境的具体表现 | 第51-54页 |
一、法律制度滞后性 | 第51-53页 |
二、社会文化环境局限性 | 第53-54页 |
三、自身能力不足 | 第54页 |
第二节 合法性困境的成因 | 第54-59页 |
一、制度不完善且发展缓慢 | 第54-55页 |
二、文化支持力度不够 | 第55-57页 |
三、社会企业认知度低 | 第57-59页 |
第五章 中国社会企业合法性困境的优化路径 | 第59-70页 |
第一节 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企业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 第59-62页 |
一、加快落实对社会企业立法的相关工作 | 第59-61页 |
二、建立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 | 第61页 |
三、加大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 第61-62页 |
四、完善对社会企业的监督管理 | 第62页 |
第二节 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优化社会企业发展环境 | 第62-65页 |
一、强化社会企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 第63页 |
二、加大社会企业的宣传力度 | 第63-64页 |
三、增加大众媒体对社会企业的曝光率 | 第64页 |
四、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社会企业家文化 | 第64-65页 |
五、构建社会企业价值评估体系 | 第65页 |
第三节 增强自身能力建设以提高社会企业的社会认可度 | 第65-70页 |
一、创新发展模式 | 第66页 |
二、引进多元融资方式 | 第66-67页 |
三、完善团队管理机制 | 第67-68页 |
四、实施核心品牌战略 | 第68-69页 |
五、准确定位市场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