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1 研究社会背景第16页
        1.1.2 国内的教育发展第16-17页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17-18页
        1.2.1 基本概念界定第17-18页
        1.2.2 研究范围第18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3.2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20-22页
        1.4.1 国外研究综述第20-21页
        1.4.2 国内研究综述第21-22页
    1.5 研究方法框架第22-25页
        1.5.1 研究对象第22页
        1.5.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5.3 框架第24-25页
第二章 国内外中小学公共空间更新及对比第25-43页
    2.1 公共空间的涵义及形态构成第25-27页
        2.1.1 公共空间的定义第25页
        2.1.2 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第25页
        2.1.3 公共空间的不同形态第25-26页
        2.1.4 中小学公共空间的分类第26-27页
        2.1.5 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第27页
    2.2 国外中小学公共空间的更新发展第27-34页
        2.2.1 欧美中小学公共空间的更新发展第27-30页
        2.2.2 日本中小学建筑公共空间的更新发展第30-33页
        2.2.3 国外公共空间设计总结第33-34页
    2.3 国内中小学建筑及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第34-41页
        2.3.1 国内中小学建筑设计发展第34-36页
        2.3.2 国内中小学公共空间的更新发展第36-39页
        2.3.3 国内中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现存的问题第39-41页
    2.4 国外中小学公共空间的发展对我国的影响第41-42页
        2.4.1 国内外教育及设计理念对我国的启发第41页
        2.4.2 国外中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理念在我国发展的局限性第41-42页
    2.5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新型教育模式下公共空间的影响第43-52页
    3.1 我国教育改革及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第43-45页
        3.1.1 中小学教育政策改革发展历程第43-44页
        3.1.2 创新教育理念实践反思第44-45页
        3.1.3 创新教育对空间体系的要求第45页
    3.2 创新教育理念下教育模式的转变第45-47页
        3.2.1 由“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第45-46页
        3.2.2 由“归纳型”转变为“演绎型”第46页
        3.2.3 由“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第46-47页
        3.2.4 由“传统化”转变为“现代化”第47页
    3.3 教育模式的转变对公共空间的影响第47-51页
        3.3.1 开放性第48页
        3.3.2 互动性第48-49页
        3.3.3 灵活性第49-50页
        3.3.4 趣味性第50-51页
    3.4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行为活动模式下公共空间的适应性第52-65页
    4.1 中小学生行为活动模式的特点和类型第52-57页
        4.1.1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发展模式第52页
        4.1.2 中小学生行为活动模式的基本特点第52-54页
        4.1.3 中小学行为活动模式的基本类型第54-57页
    4.2 中小学生行为模式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第57-61页
        4.2.1 中小学生行为模式下的公共空间要素第57-58页
        4.2.2 行为发展与公共空间的互动模式第58-59页
        4.2.3 行为活动发展对公共空间的习得性第59-61页
    4.3 中小学学生行为活动模式下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第61-64页
        4.3.1 公共空间功能多样化第61页
        4.3.2 公共空间层次立体化第61-62页
        4.3.3 公共空间界限模糊化第62-63页
        4.3.4 公共空间界面多元化第63-64页
    4.4 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创新教育理念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第65-100页
    5.1 创新教育理念下公共空间设计原则第65-66页
        5.1.1 公共空间的舒适性第65页
        5.1.2 公共空间的便捷性第65页
        5.1.3 公共空间的层次性第65-66页
        5.1.4 公共空间的安全性第66页
    5.2 从“单一性”到“整体性”的设计策略第66-77页
        5.2.1 “单一性”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第67-68页
        5.2.2 “整体性”公共空间功能的复合第68-71页
        5.2.3 “整体性”公共空间单元的组织第71-75页
        5.2.4 非正式学习“街”的形成第75-77页
    5.3 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设计策略第77-89页
        5.3.1 “封闭性”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第78-79页
        5.3.2 “开放性”公共空间尺度的类型第79-82页
        5.3.3 “开放性”公共空间层次的发展第82-86页
        5.3.4 立体化共享“客厅”的创建第86-89页
    5.4 从“被动式”到“互动式”的设计策略第89-99页
        5.4.1 “被动式”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第90-91页
        5.4.2 “互动式”公共空间色彩的搭配第91-94页
        5.4.3 “互动式”公共空间设施的人性化第94-97页
        5.4.4 趣味性游戏“乐园”的营造第97-99页
    5.5 小结第99-100页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附录A 国内优秀案例整理第105-107页
附录B 国外优秀案例整理第107-109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财政视角下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基于教师个性多样性的教师管理策略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K区初级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