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抗菌素论文

富产卡那霉素B菌株的构建及其调控基因的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卡那霉素第14-15页
        1.1.1 卡那霉素B的结构及作用第14-15页
        1.1.2 卡那霉素B的生物发酵第15页
    1.2 卡那霉素链霉菌代谢途径的研究第15-18页
        1.2.1 卡那霉素链霉菌双平行代谢途径第15-17页
        1.2.2 卡那霉素链霉菌线性代谢途径第17-18页
    1.3 提高链霉菌目标代谢产物方法的研究第18-21页
        1.3.1 加倍或者扩增抗生素代谢途径的基因第18-19页
        1.3.2 阻断目标产物的竞争途径第19页
        1.3.3 多表达正调控基因第19-20页
        1.3.4 阻断负调控基因第20页
        1.3.5 转录装置的修饰第20-21页
    1.4 CRISPR/Cas9在链霉菌基因工程改造中应用第21-22页
    1.5 论文工作意义及创新点第22-24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4-36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24页
        2.1.2 培养基第24-25页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5页
        2.1.4 设计合成的引物第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36页
        2.2.1 抗生素的保存及使用第25-26页
        2.2.2 目的片段扩增与质粒构建第26-29页
        2.2.3 sgRNA的设计第29-30页
        2.2.4 Gibson组装第30-31页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1-33页
            2.2.5.1 卡那霉素链霉菌总RNA的提取第31-32页
            2.2.5.2 RNA样本中DNA污染的去除第32页
            2.2.5.3 RT-qPCR第32-33页
        2.2.6 接合转移第33页
        2.2.7 发酵和发酵产物检测第33-36页
            2.2.7.1 发酵与发酵液处理第33页
            2.2.7.2 装柱及过柱纯化第33-34页
            2.2.7.3 发酵产物的HPLC-ELSD检测第34-36页
第三章 卡那霉素B高产菌株的构建第36-48页
    3.1 前言第36页
    3.2 孢子和菌丝体接合转移系统的对比第36-38页
        3.2.1 热击温度对孢子接合转移频率的影响第36-37页
        3.2.2 供受体比例对接合转移频率的影响第37页
        3.2.3 抗生素覆盖时间对接合转移频率的影响第37-38页
        3.2.4 小结第38页
    3.3 kanJ敲除菌株的构建第38-44页
        3.3.1 sgRNA的扩增与连接第39-40页
        3.3.2 kanJ左右臂的扩增与连接第40-42页
        3.3.3 kanJ敲除载体的电转与接合转移第42-43页
        3.3.4 kanJ敲除菌株的验证第43-44页
    3.4 原始菌株及kanJ敲除菌株的发酵第44-47页
        3.4.1 卡那霉素A和B标准曲线第44-45页
        3.4.2 卡那链霉菌的发酵及液相检测第45页
        3.4.3 kanJ敲除菌株的发酵及液相检测第45-47页
    3.5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卡那霉素链霉菌调控基因功能的研究第48-58页
    4.1 前言第48页
    4.2 kanG、kanL多表达菌株的构建第48-53页
        4.2.1 链霉菌多表达质粒的构建第48-50页
        4.2.2 kanG、kanL多表达质粒的构建第50-53页
            4.2.2.1 kanG、kanL片段的扩增第50-51页
            4.2.2.2 kanG、kanL片段与pSET152~*的连接第51-52页
            4.2.2.3 pSET152~*-L、pSET152~*-G的电转化及接合转移第52-53页
    4.3 kanG、kanL表达情况分析第53-56页
    4.4 kanG、kanL多表达菌株的发酵第56-57页
    4.5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59页
    5.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附录第64-72页
致谢第72-74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76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76-78页
附录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肠杆菌生物合成水杨酸
下一篇:生物法生产N-乙酰氨基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