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非语言行为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教师基本素养与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1页 |
1.1.2 非语言行为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1.1.3 生物学教学中非语言行为应用的原因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2.3 教师非语言行为在生物教学中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2 教师非语言行为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17-25页 |
2.1 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定义 | 第17页 |
2.2 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分类 | 第17-20页 |
2.3 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 第20-22页 |
2.4 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22页 |
2.4.1 左右脑分工理论 | 第22页 |
2.4.2 中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5 身体学理论 | 第22-23页 |
2.6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 第23-25页 |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5-37页 |
3.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制定 | 第25-26页 |
3.2 调研结果分析 | 第26-37页 |
3.2.1 人际距离的分析 | 第26-27页 |
3.2.2 环境因素的分析 | 第27-28页 |
3.2.3 时间掌控的分析 | 第28-29页 |
3.2.4 仪表形象的分析 | 第29-31页 |
3.2.5 体势的分析 | 第31-33页 |
3.2.6 副语言的分析 | 第33-34页 |
3.2.7 接触的分析 | 第34-35页 |
3.2.8 其他 | 第35-37页 |
4 非语言行为在生物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 第37-47页 |
4.1 人际距离的应用 | 第37-38页 |
4.2 环境因素的应用 | 第38页 |
4.3 时间掌控的应用 | 第38-39页 |
4.4 仪表形象的应用 | 第39-41页 |
4.5 体势的应用 | 第41-43页 |
4.5.1 目光 | 第41-42页 |
4.5.2 面部表情 | 第42页 |
4.5.3 肢体动作 | 第42-43页 |
4.6 副语言的应用 | 第43-44页 |
4.7 接触的应用 | 第44-47页 |
5 总结 | 第47-49页 |
5.1 正确发挥非语言行为的辅助作用 | 第47页 |
5.2 创新与不足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65页 |
附录 A 初中生物教师非语言行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第51-54页 |
附录 B 教师非语言行为使用情况访谈提纲 | 第54-55页 |
附录 C 访谈内容 | 第55-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