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1 小麦与硒 | 第14-18页 |
1.1.1 硒元素来源 | 第14页 |
1.1.2 硒与人体健康 | 第14-15页 |
1.1.3 土壤中硒的有效性 | 第15页 |
1.1.4 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硒含量 | 第15-16页 |
1.1.5 小麦对硒的吸收和转运 | 第16-17页 |
1.1.6 硒肥施用技术 | 第17-18页 |
1.2 小麦与铅 | 第18-19页 |
1.2.1 铅污染来源及现状 | 第18页 |
1.2.2 铅对人体的危害 | 第18页 |
1.2.3 铅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 小麦与镉 | 第19-21页 |
1.3.1 镉污染来源及现状 | 第19-20页 |
1.3.2 镉对人体的危害 | 第20页 |
1.3.3 镉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 小麦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 | 第21-23页 |
1.4.1 化学修复技术 | 第21-22页 |
1.4.2 生物修复技术 | 第22-23页 |
1.4.3 农业生态修复技术 | 第23页 |
1.5 硒对铅、镉缓解的研究 | 第23页 |
1.6 立项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23-24页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1 供试品种 | 第26页 |
2.1.2 供试土壤 | 第26页 |
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第26-27页 |
2.2.1 水培筛选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2 土壤盆栽试验方法 | 第27页 |
2.3 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2.3.1 抗氧化系统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2.3.2 化学分析方法 | 第29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3 小麦响应硒、铅和镉胁迫的基因型品种筛选 | 第30-42页 |
3.1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3.1.1 硒、铅和镉处理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30-33页 |
3.1.2 硒、铅和镉处理对小麦幼苗硒、铅和镉吸收的影响 | 第33-37页 |
3.1.3 硒、铅和镉处理对小麦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 讨论 | 第39-40页 |
3.3 小结 | 第40-42页 |
4 典型小麦基因型对硒、铅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 第42-54页 |
4.1 结果与分析 | 第42-51页 |
4.1.1 硒、铅和镉处理对典型小麦基因型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2-45页 |
4.1.2 硒、铅和镉处理对典型小麦基因型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4.1.3 硒、铅和镉处理对典型小麦基因型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 第47-50页 |
4.1.4 典型小麦基因型硒、铅和镉耐受性与抗氧化系统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4.2 讨论 | 第51-53页 |
4.3 小结 | 第53-54页 |
5 典型小麦基因型对硒、铅和镉及氮、磷和钾的吸收积累 | 第54-69页 |
5.1 结果与分析 | 第54-66页 |
5.1.1 硒、铅和镉处理对典型小麦基因型硒、铅和镉含量和积累量影响 | 第54-59页 |
5.1.2 硒、铅和镉处理对典型小麦基因型不同生育期地上部氮、磷和钾含量的影响 | 第59-62页 |
5.1.3 硒、铅和镉处理对典型小麦基因型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62-63页 |
5.1.4 典型小麦基因型籽粒硒、铅和镉及氮、磷和钾含量的差异 | 第63-65页 |
5.1.5 不同生育期小麦茎叶硒、铅和镉与氮、磷和钾含量的相关性 | 第65-66页 |
5.2 讨论 | 第66-67页 |
5.3 小结 | 第67-69页 |
6 外源硒缓解小麦铅、镉胁迫的效果 | 第69-82页 |
6.1 结果与分析 | 第69-79页 |
6.1.1 外源硒对铅、镉胁迫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69-72页 |
6.1.2 外源硒对铅、镉胁迫小麦MDA含量和GSH-Px活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6.1.3 外源硒对铅、镉胁迫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73-75页 |
6.1.4 外源硒对铅、镉胁迫小麦铅、镉含量的影响 | 第75-77页 |
6.1.5 外源硒对不同处理硒含量的影响 | 第77-79页 |
6.2 讨论 | 第79-81页 |
6.3 小结 | 第81-82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82-84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