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写名词表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26页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2.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 | 第12页 |
1.2.2 植物感受低温的机制 | 第12-14页 |
1.2.3 胁迫信号转导 | 第14-18页 |
1.2.4 与冷有关的调控基因与功能基因研究 | 第18-21页 |
1.2.5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冷响应相关基因的功能 | 第21-23页 |
1.2.6 CRISPR/Cas9系统 | 第23-25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6-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26-27页 |
2.1.3 酶与试剂 | 第27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6页 |
2.2.1 CTAB法抽提水稻DNA | 第27-28页 |
2.2.2 水稻总RNA抽提和qRT-PCR检测基因表达量 | 第28-30页 |
2.2.3 亚细胞定位 | 第30-31页 |
2.2.4 CRISPR/Cas9靶位点的选择 | 第31-32页 |
2.2.5 CRISPR/Cas9多靶位点构建 | 第32-34页 |
2.2.6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34页 |
2.2.7 CRISPR/Cas9转基因植株的阳性检测 | 第34页 |
2.2.8 CRISPR/Cas9转基因靶位点鉴定 | 第34-35页 |
2.2.9 比较测序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9页 |
3.1 水稻冷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36-38页 |
3.1.1 水稻冷响应相关基因在水稻幼苗4℃下的诱导表达 | 第36-37页 |
3.1.2 水稻冷响应相关基因T-DNA突变体分析 | 第37-38页 |
3.2 Metall、UL和WRKY45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38-40页 |
3.2.1 Metall、UL和WRKY45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第38-39页 |
3.2.2 Metall、UL和WRKY45蛋白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39-40页 |
3.3 Metall、UL和WRKY45纯合突变体与DJ的农艺性状考察 | 第40-43页 |
3.4 Metall、UL和WRKY45T-DNA纯合突变体的耐冷性鉴定 | 第43-45页 |
3.4.1 MetallT-DNA纯合突变体的耐冷性鉴定 | 第43页 |
3.4.2 UL和WRKY45T-DNA纯合突变体的耐冷性鉴定 | 第43-44页 |
3.4.3 T-DNA纯合突变体与野生型DJ 4℃处理前后的表达分析 | 第44-45页 |
3.5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创建冷相关基因缺失突变体 | 第45-50页 |
3.5.1 构建CRISPR/Cas9载体时靶位点的选择 | 第45-48页 |
3.5.2 构建CRISPR/Cas9双靶位点载体 | 第48-49页 |
3.5.3 CRISPR/Cas9功能缺失突变体植株的获得 | 第49-50页 |
3.6 冷响应相关基因的编辑位点检测 | 第50-56页 |
3.6.1 WI12基因的编辑位点检测 | 第50-51页 |
3.6.2 RBP基因的编辑位点检测 | 第51-52页 |
3.6.3 OS2基因的编辑位点检测 | 第52-53页 |
3.6.4 POT基因的编辑位点检测 | 第53-54页 |
3.6.5 PRP基因的编辑位点检测 | 第54-55页 |
3.6.6 ADT基因的编辑位点检测 | 第55页 |
3.6.7 CP12和RCI2-6基因双突变体编辑位点检测 | 第55-56页 |
3.7 CRISPR/Cas9转基因植株引起的突变情况和突变频率 | 第56-59页 |
4 讨论 | 第59-63页 |
4.1 关于P-56株系特殊编辑位点的可能性分析 | 第59-60页 |
4.2 如何提高CRISPR/Cas9系统在靶位点处正确的编辑效率 | 第60页 |
4.3 运用正、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冷响应相关基因的功能 | 第60-61页 |
4.4 提高水稻抗寒性方法的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附录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