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基础科学论文--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论文--河道演变论文

引江济淮工程派河段多功能河道断面优化分析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4页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第18页
    1.2 课题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1 多功能河道断面研究现状第19页
        1.3.2 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补偿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3 水利工程工程造价研究现状第20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技术路线第20-24页
        1.4.1 本文主要工作第20-22页
        1.4.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多功能河道断面设计理论第24-37页
    2.1 河道断面工程第24-26页
        2.1.1 河道断面工程定义第24页
        2.1.2 河渠中心线选取第24页
        2.1.3 河道工程断面的基本分类第24-26页
    2.2 满足输水要求的断面工程设计第26-28页
        2.2.1 输水断面第26页
        2.2.2 堤防工程第26-28页
    2.3 满足通航要求的断面工程设计第28-30页
        2.3.1 航道工程设计原则第28页
        2.3.2 通航等级及通航保证率确定第28-29页
        2.3.3 航道设计尺度第29-30页
    2.4 满足生态要求的断面工程设计第30-33页
        2.4.1 生态河道内涵及其特征第30页
        2.4.2 生态河道的平面线型设计第30-31页
        2.4.3 生态河道断面设计第31页
        2.4.4 生态河道防护工程设计第31-33页
    2.5 引江济淮工程派河段功能河道断面设计研究第33-34页
        2.5.1 现状派河段河道断面存在的主要不足第33-34页
        2.5.2 引江济淮派河段河道断面优化原则第34页
    2.6 引江济淮工程派河段多功能河道断面初步设计第34-36页
        2.6.1 引江济淮工程派河段输水河道断面设计第35页
        2.6.2 引江济淮工程派河段通航设计尺度第35-36页
        2.6.3 引江济淮工程派河段多功能河道断面尺寸比选第36页
    2.7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多功能河道断面的风险经济成本分析第37-48页
    3.1 多功能河道断面风险经济分析必要性第37页
    3.2 多功能河道断面边坡可靠度常用方法第37-38页
    3.3 多功能河道断面破坏型式搜索第38-43页
    3.4 河道断面边坡破坏概率的计算第43-46页
        3.4.1 河道边坡可靠度功能函数构建第43-44页
        3.4.2 改进一次二阶矩法求解边坡的可靠度指标第44-46页
        3.4.3 可靠度指标迭代计算的程序实现第46页
    3.5 河道断面风险经济模型构建第46-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多功能河道断面综合造价模型经济优化设计方法第48-59页
    4.1 河道断面的设计变量第48-49页
    4.2 多功能河道断面综合造价数学模型第49-56页
        4.2.1 多功能河道断面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第51-54页
        4.2.2 河道建设土方挖填成本第54-55页
        4.2.3 河道防护工程成本第55-56页
        4.2.4 河道风险破坏经济损失第56页
    4.3 多功能河道断面成本模型外加约束条件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工程实例应用研究第59-81页
    5.1 工程布局第59-60页
    5.2 地质概况第60页
    5.3 水文资料第60-61页
    5.4 派河段典型单元划分第61-62页
    5.5 典型断面的优化设计第62-72页
        5.5.1 肥西城关段至骆郢段(J18+800~31+070)第62-67页
        5.5.2 派河口至肥西城关段(J00+000~15+000)第67-72页
        5.5.3 肥西城关段(J15+300~18+800)第72页
    5.6 基于ABAQUS综合造价优化断面的边坡稳定性分析第72-80页
        5.6.1 数学模型第72-73页
        5.6.2 基本理论第73页
        5.6.3 模型参数的选取第73-74页
        5.6.4 有限元模型模型建立第74-80页
    5.7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6.1 本文研究工作的结论第81-82页
    6.2 今后研究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附录第88-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岸坡多层土体力学参数同时反演及分层迭代反演研究
下一篇:基于水足迹—灰靶理论的安徽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