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面波仪在洞穴探测中的试验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项目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8页 |
1.2.1 无损勘探装备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 第12-14页 |
1.2.2 工程地震波勘探装备和技术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2.3 瑞雷面波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4 瑞雷面波法频散曲线正演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5 瑞雷面波法频散曲线反演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瑞雷波探测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 | 第20-33页 |
2.1 地震波的形成及波动方程 | 第20-24页 |
2.1.1 地震波的类型 | 第20-23页 |
2.1.2 地震波的波动方程 | 第23-24页 |
2.2 瑞雷面波的存在性 | 第24-26页 |
2.3 瑞雷面波的传播特点 | 第26-27页 |
2.4 瑞雷面波的频散特性 | 第27页 |
2.5 瑞雷面波的两个重要概念 | 第27-29页 |
2.6 瑞雷面波的勘探原理 | 第29页 |
2.7 瑞雷面波资料处理 | 第29-32页 |
2.7.1 面波信号的提纯 | 第30页 |
2.7.2 频散曲线的提取 | 第30-31页 |
2.7.3 频散曲线的解释 | 第31-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FLAC 3D正演模拟 | 第33-50页 |
3.1 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 第33-34页 |
3.2 现场物理参数的获取 | 第34页 |
3.3 模型参数的设置 | 第34-36页 |
3.3.1 模型建立 | 第34-35页 |
3.3.2 模型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5-36页 |
3.3.3 震源的设定 | 第36页 |
3.3.4 数据的采集间隔 | 第36页 |
3.4 F-K变换获取频散曲线 | 第36-38页 |
3.5 装置参数对探测效果的影响 | 第38-42页 |
3.6 一定埋深时洞穴尺寸大小对探测效果的影响 | 第42-44页 |
3.7 实际场地模型计算分析 | 第44-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数字化面波仪反演分析 | 第50-59页 |
4.1 试验场地简介 | 第50-52页 |
4.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50-51页 |
4.1.2 地质构造 | 第51页 |
4.1.3 地层岩性 | 第51页 |
4.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1-52页 |
4.2 全数字面波仪数据采集 | 第52-55页 |
4.2.1 仪器配件 | 第52-53页 |
4.2.2 测线布设 | 第53-54页 |
4.2.3 震源激发 | 第54-55页 |
4.2.4 数据检查与保存 | 第55页 |
4.3 瑞雷面波数据的处理分析 | 第55-57页 |
4.3.1 原始地震波数据预处理 | 第55-56页 |
4.3.2 F-K变换绘制频散曲线确定洞穴埋深 | 第56-57页 |
4.3.3 S变换绘制频散曲线确定洞穴水平位置 | 第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