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19页 |
1.2.1 稳健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多学科稳健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稳健优化设计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2.5 稳健优化设计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稳健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1-37页 |
2.1 动车组转向架概述 | 第21-22页 |
2.1.1 CRH2型转向架简介及基本特征 | 第21页 |
2.1.2 动车转向架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 第21-22页 |
2.2 稳健优化设计概述 | 第22-27页 |
2.2.1 产品质量特性值 | 第22-24页 |
2.2.2 稳健优化设计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2.2.3 稳健设计的步骤及流程 | 第26-27页 |
2.3 稳健优化设计方法 | 第27-35页 |
2.3.1 损失模型法 | 第27-32页 |
2.3.2 随机模型法 | 第32-34页 |
2.3.3 响应面法 | 第34-35页 |
2.4 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转向架牵引装置的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37-62页 |
3.1 多响应稳健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37-42页 |
3.1.1 质量特性信噪比的确定 | 第37-38页 |
3.1.2 物理规划法 | 第38-41页 |
3.1.3 稳健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3.2 多响应稳健优化的流程 | 第42-43页 |
3.3 牵引装置的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43-61页 |
3.3.1 牵引支座的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44-53页 |
3.3.2 牵引拉杆的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53-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基于随机模型的牵引装置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62-75页 |
4.1 考虑随机因素的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62-63页 |
4.1.1 随机不确定性的来源 | 第62页 |
4.1.2 随机不确定性的分析 | 第62-63页 |
4.1.3 基于随机模型的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63页 |
4.2 稳健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4.2.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63-64页 |
4.2.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64页 |
4.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64页 |
4.2.4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4.3 稳健优化模型求解流程 | 第65-67页 |
4.4 基于随机模型的牵引装置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67-73页 |
4.4.1 基于随机模型的牵引支座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67-70页 |
4.4.2 基于随机模型的牵引拉杆多响应稳健优化设计 | 第70-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转向架牵引齿轮箱的多学科稳健优化设计 | 第75-88页 |
5.1 多学科优化设计 | 第75-77页 |
5.1.1 多学科优化设计的基本思想 | 第75页 |
5.1.2 多学科优化设计的优化算法 | 第75-77页 |
5.2 多学科稳健优化设计 | 第77-80页 |
5.2.1 基本思想 | 第77-78页 |
5.2.2 优化模型 | 第78-79页 |
5.2.3 优化流程 | 第79-80页 |
5.3 牵引齿轮箱的多学科稳健优化设计 | 第80-86页 |
5.3.1 确定性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81-83页 |
5.3.2 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 | 第83-84页 |
5.3.3 多学科稳健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84-85页 |
5.3.4 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结论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