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1.1 有机磷阻燃剂简介 | 第15-22页 |
1.1.1 常见有机磷酸酯类的理化特性 | 第16-18页 |
1.1.2 常见有机磷酸酯类的用途和用量 | 第18-19页 |
1.1.3 环境中常见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的来源 | 第19-22页 |
1.2 环境中典型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TDCIPP的分布 | 第22-27页 |
1.2.1 空气和灰尘 | 第22-23页 |
1.2.2 水体 | 第23-24页 |
1.2.3 沉积物和土壤 | 第24-25页 |
1.2.4 生物体 | 第25-27页 |
1.3 典型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TDCIPP的降解及代谢 | 第27-28页 |
1.4 典型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TDCIPP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 第28-34页 |
1.4.1 内分泌干扰效应 | 第28-30页 |
1.4.1.1 甲状腺内分泌干扰效应 | 第28-29页 |
1.4.1.2 雌激素内分泌干扰效应 | 第29-30页 |
1.4.1.3 受体介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 第30页 |
1.4.2 神经毒性 | 第30-32页 |
1.4.3 肝毒性 | 第32-33页 |
1.4.4 发育和生殖毒性 | 第33-34页 |
1.4.5 致癌性 | 第34页 |
1.5 原生动物四膜虫简介 | 第34-38页 |
1.5.1 原生动物四膜虫简介 | 第34-35页 |
1.5.2 四膜虫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5-38页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8-41页 |
1.6.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8-39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6.3 论文创新点 | 第40-41页 |
第二章 TDCIPP亚慢性暴露对嗜热四膜虫的发育繁殖毒性 | 第41-69页 |
2.1 前言 | 第41-43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43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43-55页 |
2.3.1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2.3.2 嗜热四膜虫的培养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4-45页 |
2.3.3 TDCIPP暴露液的配制 | 第45页 |
2.3.4 TDCIPP急性暴露实验 | 第45页 |
2.3.5 TDCIPP亚慢性暴露实验 | 第45-46页 |
2.3.6 转录组测序 | 第46-49页 |
2.3.6.1 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 第47页 |
2.3.6.2 mRNA的分离 | 第47页 |
2.3.6.3 转录组测序 | 第47页 |
2.3.6.4 序列拼接 | 第47-48页 |
2.3.6.5 基因表达量计算 | 第48页 |
2.3.6.6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功能注释和代谢途径分析 | 第48-49页 |
2.3.7 RT-qPCR验证RNA-Seq结果 | 第49-54页 |
2.3.7.1 总R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2.3.7.2 反转录 | 第50-51页 |
2.3.7.3 RT-qPCR分析 | 第51-54页 |
2.3.8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4页 |
2.3.9 数据分析 | 第54-55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55-65页 |
2.4.1 嗜热四膜虫生长曲线 | 第55-56页 |
2.4.2 TDCIPP急性暴露 | 第56页 |
2.4.3 TDCIPP亚慢性暴露的毒性效应 | 第56-60页 |
2.4.4 转录组分析结果 | 第60-62页 |
2.4.5 RT-qPCR结果 | 第62页 |
2.4.6 细胞超微结构分析 | 第62-65页 |
2.5 讨论 | 第65-67页 |
2.6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三章 环境相关剂量TDCIPP多代暴露及恢复对嗜热四膜虫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 | 第69-95页 |
3.1 前言 | 第69-71页 |
3.2 技术路线 | 第71-72页 |
3.3 材料与方法 | 第72-80页 |
3.3.1 主要试剂 | 第72-73页 |
3.3.2 嗜热四膜虫的培养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73页 |
3.3.3 TDCIPP暴露液的配制 | 第73-74页 |
3.3.4 TDCIPP多代暴露及恢复实验 | 第74-75页 |
3.3.4.1 TDCIPP多代暴露及恢复实验 | 第74页 |
3.3.4.2 样品采集 | 第74-75页 |
3.3.5 培养基和细胞内TDCIPP化学品含量检测 | 第75-77页 |
3.3.6 透射电镜分析 | 第77页 |
3.3.7 基因表达分析 | 第77-80页 |
3.3.7.1 总RNA提取 | 第77页 |
3.3.7.2 反转录 | 第77-78页 |
3.3.7.3 RT-qPCR分析 | 第78-80页 |
3.3.8 数据分析 | 第80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80-91页 |
3.4.1 嗜热四膜虫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80-81页 |
3.4.2 培养基和细胞内TDCIPP化学品含量 | 第81-83页 |
3.4.3 TDCIPP多代暴露对嗜热四膜虫理论种群数量的影响 | 第83-85页 |
3.4.4 TDCIPP多代暴露对嗜热四膜虫个体大小的影响 | 第85-86页 |
3.4.5 TDCIPP多代暴露对嗜热四膜虫纤毛数量的影响 | 第86-87页 |
3.4.6 TDCIPP多代暴露对嗜热四膜虫纤毛基体深度和直径的影响 | 第87-90页 |
3.4.7 TDCIPP多代暴露对嗜热四膜虫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90-91页 |
3.5 讨论 | 第91-93页 |
3.6 小结 | 第93-95页 |
第四章 环境相关剂量TDCIPP多代暴露及恢复致嗜热四膜虫生长抑制的分子机制 | 第95-126页 |
4.1 前言 | 第95-97页 |
4.2 技术路线 | 第97-98页 |
4.3 材料与方法 | 第98-111页 |
4.3.1 主要试剂 | 第98-99页 |
4.3.2 TDCIPP暴露液的配制 | 第99页 |
4.3.3 嗜热四膜虫的培养 | 第99页 |
4.3.4 环境相关剂量TDCIPP多代暴露及恢复实验 | 第99-100页 |
4.3.4.1 TDCIPP多代暴露及恢复实验 | 第99-100页 |
4.3.4.2 样品采集 | 第100页 |
4.3.5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100-101页 |
4.3.6 RT-qPCR验证RNA-Seq结果 | 第101-110页 |
4.3.6.1 总RNA提取 | 第101-102页 |
4.3.6.2 反转录 | 第102页 |
4.3.6.3 RT-qPCR分析 | 第102-110页 |
4.3.7 透射电镜分析 | 第110-111页 |
4.3.8 数据分析 | 第111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22页 |
4.4.1 环境相关剂量TDCIPP多代暴露对嗜热四膜虫理论种群数量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4.4.2 环境相关剂量TDCIPP多代暴露对嗜热四膜虫个体大小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4.4.3 环境相关剂量TDCIPP多代暴露对嗜热四膜虫纤毛数量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4.4.4 环境相关剂量TDCIPP多代暴露引起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第115-116页 |
4.4.5 转录组分析结果 | 第116-120页 |
4.4.6 RT-qPCR结果 | 第120-122页 |
4.5 讨论 | 第122-124页 |
4.6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5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7-158页 |
致谢 | 第158-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