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6-17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人体能量平衡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1 人体热平衡模型 | 第18-19页 |
1.2.2 人体平衡模型 | 第19-20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0-21页 |
1.3 室内热环境对人体工效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1 室内热环境参数对人体工效的影响 | 第21-23页 |
1.3.2 室内热环境主观评价指标对人体工效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4-25页 |
1.4 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1.4.1 低温供暖与混合通风复合系统 | 第25-27页 |
1.4.2 低温供暖与置换通风复合系统 | 第27-29页 |
1.4.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29-30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30-32页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5.2 论文结构 | 第31-32页 |
第2章 室内热环境对人体工效影响的机理研究 | 第32-57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人体平衡模型的建立及人体损计算式的推导 | 第32-46页 |
2.2.1 人体热平衡模型的确定 | 第32-38页 |
2.2.2 人体平衡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2.2.3 人体损计算式的导出及分析 | 第41-46页 |
2.3 室内热环境参数对人体损的影响 | 第46-51页 |
2.3.1 室内空气温度对人体损的影响 | 第46-48页 |
2.3.2 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损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3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对人体损的影响 | 第49-51页 |
2.4 人体损与人体工效之间的关系 | 第51-56页 |
2.4.1 基于热力学理论的人体损与人体工效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2.4.2 基于实验数据的人体损与人体工效之间的关系 | 第52-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3章 低温供暖与供新风房间室内热环境与通风效率的实验研究 | 第57-72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室内热环境与通风效率的实验方法 | 第57-63页 |
3.2.1 测试目的 | 第57页 |
3.2.2 测试房间及测试系统 | 第57-59页 |
3.2.3 室内热环境测试方法 | 第59-61页 |
3.2.4 通风效率测试方法 | 第61-63页 |
3.2.5 测试工况及数据记录 | 第63页 |
3.3 室内热环境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3.3.1 室内热环境参数分布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3.3.2 室内人体热舒适性及人体工效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3.4 通风效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3.4.1 室内污染物浓度分布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3.4.2 室内通风效率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0-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低温供暖与供新风房间室内温度预测研究 | 第72-101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低温供暖与供新风房间室内计算温度的计算式 | 第72-73页 |
4.3 低温供暖与混合通风房间室内温度预测 | 第73-86页 |
4.3.1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4-79页 |
4.3.2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的验证 | 第79-80页 |
4.3.3 室内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80-86页 |
4.4 低温供暖与置换通风房间室内温度预测 | 第86-98页 |
4.4.1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86-91页 |
4.4.2 室内温度预测模型的验证 | 第91-94页 |
4.4.3 室内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98页 |
4.5 低温供暖与供新风房间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 第98-99页 |
4.5.1 低温供暖与混合通风房间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 第98-99页 |
4.5.2 低温供暖与置换通风房间热负荷的计算方法 | 第9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5章 低温供暖末端设备散热量计算方法研究 | 第101-127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多次交叉翅片管换热器传热单元数计算式的推导 | 第101-111页 |
5.2.1 翅片管换热器的交叉流动形式 | 第103页 |
5.2.2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建立 | 第103-104页 |
5.2.3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单元数计算式的推导 | 第104-108页 |
5.2.4 翅片管换热器传热单元数计算式的验证 | 第108-111页 |
5.3 低温强制对流散热器散热量的计算方法 | 第111-113页 |
5.3.1 散热器平均传热温差的确定 | 第111页 |
5.3.2 散热器传热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1-113页 |
5.3.3 散热器散热量的计算方法 | 第113页 |
5.4 低温辐射地板散热量计算新模型的建立 | 第113-121页 |
5.4.1 低温辐射地板传热模型的建立 | 第114页 |
5.4.2 基于形状因子的散热量计算等效模型的建立 | 第114-117页 |
5.4.3 低温辐射地板散热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7-121页 |
5.5 低温辐射地板散热量计算新模型的验证 | 第121-126页 |
5.5.1 基于 HEAT2 软件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第121-124页 |
5.5.2 模型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124-12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6章 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 第127-151页 |
6.1 引言 | 第127页 |
6.2 低温供暖与新风复合系统运行控制策略 | 第127-131页 |
6.2.1 低温供暖系统运行调节策略 | 第127-130页 |
6.2.2 室温控制策略 | 第130-131页 |
6.3 基于 TRNSYS 软件的复合系统运行控制数值模拟 | 第131-138页 |
6.3.1 TRNSYS 软件界面及数值模拟模块 | 第131-132页 |
6.3.2 房间热负荷计算 | 第132-133页 |
6.3.3 低温供暖末端设备设计计算 | 第133-135页 |
6.3.4 复合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 | 第135-138页 |
6.4 复合系统运行控制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9页 |
6.4.1 哥本哈根地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38-141页 |
6.4.2 北京地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41-144页 |
6.4.3 哈尔滨地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144-147页 |
6.4.4 不同地区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147-14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结论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5页 |
附录 | 第165-1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68-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