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中国2015年PM2.5时空变化特征与来源及健康风险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4页
    1.2 PM_(2.5)的化学成分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PM_(2.5)时空特征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2 PM_(2.5)的健康风险第16-17页
        1.3.3 健康风险相关模型研究进展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1 研究目标第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中国2015年PM_(2.5)污染情况概述第20-23页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第20-21页
        2.1.1 数据来源第20页
        2.1.2 数据处理第20-21页
    2.2 2015年中国PM_(2.5)年均值空间分部特征第21-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2015年中国PM_(2.5)污染的“重灾区”第23-32页
    3.1 空间上的系统聚类结果第23-25页
    3.2 气溶胶数据的对比第25-26页
    3.3 基于Moran'sI的PM_(2.5)浓度空间自相关分析第26-30页
        3.3.1 PM_(2.5)年均浓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第28-29页
        3.3.2 PM_(2.5)月平均浓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第29-30页
    3.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四章 PM_(2.5)污染“重灾区”的大气污染特征第32-49页
    4.1 基于PMF模型分析“重灾区”大气污染特征第32-36页
        4.1.1 PMF的原理以及分析过程第33-34页
        4.1.2 PMF的结果分析第34-36页
    4.2 高值区PM_(2.5)的时间变化以及与其他污染物的关系第36-41页
        4.2.1 高值区时间变化特征第36-37页
        4.2.2 PM_(2.5)与PM_(10),SO_2,NO_2,CO和O_3的关系第37-40页
        4.2.3 24小时均值变化情况第40-41页
    4.3 “重灾区”PM_(2.5)的潜在来源地分析第41-47页
        4.3.1 PSCF的原理及操作第41-42页
        4.3.2 PSCF的结果第42-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五章 中国城市PM_(2.5)致癌风险评价第49-64页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49-51页
        5.1.1 数据来源第49页
        5.1.2 数据处理与假设第49-50页
        5.1.3 BaP-TEQ的计算第50-51页
    5.2 PM_(2.5)中致癌重金属与多环芳烃的全国分布情况第51-55页
        5.2.1 PM_(2.5)中致癌重金属与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第51-53页
        5.2.2 分区域分布情况第53-55页
    5.3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第55-57页
        5.3.1 蒙特卡洛模型第55-56页
        5.3.2 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第56-57页
    5.4 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第57-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7页
    6.1 研究结论第64-65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S和双酚F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免疫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
下一篇:水下超疏油复合网膜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