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污染生态学论文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S和双酚F对斑马鱼早期发育的免疫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环境雌激素物简介第13页
        1.1.1 环境雌激素的定义第13页
        1.1.2 环境雌激素的来源以及种类第13页
    1.2 双酚A概述第13-14页
        1.2.1 双酚A(Bisphenol A,BPA)的基本理化性质第13-14页
        1.2.2 双酚A的来源及其用途第14页
    1.3 双酚A的污染现状及其毒性效应第14-16页
        1.3.1 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第14-15页
        1.3.2 对鱼类产生免疫毒性第15-16页
    1.4 双酚A替代物双酚S、双酚F概述第16-19页
        1.4.1 双酚S(Bisphenol S,BPS)、双酚F(Bisphenol F,BPF)的理化性质第16-17页
        1.4.2 BPS、BPF的主要用途第17-18页
        1.4.3 双酚S、双酚F的污染现状第18页
        1.4.4 双酚S、双酚F的潜在毒性效应第18-19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5.1 实验材料的选取第19-20页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页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第20-24页
第二章 双酚S和双酚F对斑马鱼早期生长发育指标以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第24-41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1.1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4页
        2.1.2 实验动物及养殖条件第24页
        2.1.3 主要药品及试剂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28页
        2.2.1 实验设计第25页
        2.2.2 样品采集第25页
        2.2.3 活性氧(ROS)的测定方法第25-26页
        2.2.4 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试第26页
        2.2.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第26页
        2.2.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第26-27页
        2.2.7 脂质过氧化反应(MDA丙二醛浓度测定)第27页
        2.2.8 一氧化氮以及相关合酶的测定第27-28页
        2.2.9 数据处理第28页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28-37页
        2.3.1 斑马鱼胚胎发育状态第28-29页
        2.3.2 斑马鱼胚胎孵化率第29-30页
        2.3.3 斑马鱼胚胎存活率第30-31页
        2.3.4 斑马鱼幼鱼体长第31页
        2.3.5 斑马鱼胚胎的致畸率第31-33页
        2.3.6 活性氧(ROS)含量的变化第33-34页
        2.3.7 相关氧化还原参数的变化第34-36页
        2.3.8 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变化第36-37页
    2.4 本章讨论第37-40页
        2.4.1 BPS、BPF暴露影响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指标第38页
        2.4.2 BPS、BPF暴露致使斑马鱼体内产生氧化压迫第38-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S和双酚F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基因表达的影响第41-6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1-45页
        3.1.1 主要药品及试剂第41页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1页
        3.1.3 实验动物及养殖条件第41页
        3.1.4 实验设计第41-42页
        3.1.5 实验样品第42页
        3.1.6 总RNA提取第42-43页
        3.1.7 cDNA模板合成第43-44页
        3.1.8 Real-time PCR分析第44-45页
        3.1.9 数据处理第45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56页
        3.2.1 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Interleukin)表达水平第45-48页
        3.2.2 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的表达第48-50页
        3.2.3 趋化因子(CC-chemokine)的表达第50-51页
        3.2.4 促炎细胞因子(interferon γ)的表达第51-52页
        3.2.5 雌激素受体(ERα)以及细胞核因子(NF-κB)的关系。第52-56页
    3.3 本章讨论第56-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4.1 结论第60-61页
    4.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1页
参加课题与科研成果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尖端金纳米栗子阵列的可控制备及其SERS效应研究
下一篇:中国2015年PM2.5时空变化特征与来源及健康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