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基坑工程及其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基坑空间效应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环境共生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深基坑空间效应研究 | 第17-35页 |
2.1 土压力常规计算方法 | 第17-22页 |
2.1.1 静止土压力理论 | 第17页 |
2.1.2 朗金土压力理论 | 第17-19页 |
2.1.3 库伦土压力理论 | 第19-22页 |
2.2 考虑空间效应下土压力计算 | 第22-24页 |
2.3 基坑空间效应影响系数 | 第24-29页 |
2.3.1 基坑阴角空间效应影响系数计算 | 第24-27页 |
2.3.2 基坑阳角空间效应影响系数计算 | 第27-29页 |
2.4 基坑空间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3页 |
2.4.1 基坑阴角部分空间效应分析 | 第29-31页 |
2.4.2 基坑阳角部分空间效应分析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深基坑空间效应数值模拟 | 第35-45页 |
3.1 FLAC~3D软件介绍 | 第35-36页 |
3.1.1 基本介绍 | 第35页 |
3.1.2 FLAC~3D的模拟过程 | 第35-36页 |
3.2 基坑空间效应数值模拟 | 第36-42页 |
3.2.1 计算模型 | 第36-37页 |
3.2.2 边界条件以及初始条件 | 第37-38页 |
3.2.3 计算结果 | 第38-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4 复杂环境条件下城市基坑环境共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45-69页 |
4.1 环境共生理念 | 第45-47页 |
4.1.1 环境共生 | 第45-46页 |
4.1.2 环境共生理论体系架构 | 第46-47页 |
4.2 城市基坑工程特点 | 第47页 |
4.3 城市基坑工程环境共生评价体系原理 | 第47-67页 |
4.3.1 城市基坑工程环境共生评价指标特点及评价程序 | 第47-49页 |
4.3.2 基于环境共生条件下城市基坑工程评价方法 | 第49页 |
4.3.3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49-52页 |
4.3.4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52-54页 |
4.3.5 城市基坑环境共生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65页 |
4.3.6 权重的确定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空间效应及环境共生评价工程应用 | 第69-87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9-71页 |
5.1.1 工程复杂环境 | 第69-70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70-71页 |
5.2 基坑支护设计 | 第71-74页 |
5.2.1 设计方案 | 第71-72页 |
5.2.2 常规及考虑空间效应作用下设计计算 | 第72-74页 |
5.3 基坑监测 | 第74-77页 |
5.3.1 监测目的 | 第74-75页 |
5.3.2 相关标准 | 第75页 |
5.3.3 测点布置 | 第75-77页 |
5.3.4 允许值及报警值 | 第77页 |
5.4 基坑工程环境共生事前评价应用 | 第77-81页 |
5.5 监测结果及分析 | 第81-83页 |
5.6 基坑工程环境共生动态评价应用 | 第83-8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