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卸载标准含义与要求 | 第13-14页 |
1.2.1 卸载标准含义 | 第13-14页 |
1.2.2 卸载标准要求 | 第14页 |
1.3 卸载标准指标种类 | 第14-16页 |
1.3.1 工后沉降或剩余沉降 | 第14页 |
1.3.2 沉降速率 | 第14-15页 |
1.3.3 固结度 | 第15页 |
1.3.4 地基承载力 | 第15-16页 |
1.3.5 液性指数 | 第16页 |
1.3.6 综合指标 | 第16页 |
1.4 卸载标准评价 | 第16-18页 |
1.4.1 工后沉降或剩余沉降 | 第16页 |
1.4.2 沉降速率 | 第16页 |
1.4.3 固结度 | 第16-17页 |
1.4.4 地基承载力 | 第17页 |
1.4.5 液性指数 | 第17页 |
1.4.6 综合指标 | 第17-18页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新近吹填淤泥工程特性 | 第19-2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吹填淤泥的工程性质 | 第19-25页 |
2.2.1 淤积特征 | 第20页 |
2.2.2 物质组成 | 第20-24页 |
2.2.3 物理性质 | 第24页 |
2.2.4 微观结构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浅表层加固技术施工工艺 | 第27-37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浅表层加固技术原理 | 第27-29页 |
3.2.1 浅表层加固技术原理 | 第27-28页 |
3.2.2 浅表层加固技术与常规真空预压技术比较 | 第28-29页 |
3.3 流泥地基浅表层加固施工工艺 | 第29-36页 |
3.3.1 流泥地基浅表层加固施工工艺流程 | 第29页 |
3.3.2 流泥地基浅表层加固施工工艺技术 | 第29-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流泥地基浅表层加固强度需求 | 第37-49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浅表层加固处理后的地层典型结构 | 第37-38页 |
4.3 深层处理施工机械及地层可能破坏模式 | 第38-40页 |
4.3.1 深层处理时施工机械 | 第38-40页 |
4.3.2 深层地基处理时可能的破坏类型 | 第40页 |
4.4 抗剪强度需求计算方法 | 第40-47页 |
4.4.1 砂垫层稳定性计算 | 第40-43页 |
4.4.2 地基局部剪切力对抗剪强度要求 | 第43-44页 |
4.4.3 冲剪力对抗剪强度要求 | 第44-47页 |
4.5 流泥地基浅层加固区抗剪强度需求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流泥地基浅表层真空预压卸载标准 | 第49-59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真空预压浅表层加固卸载标准公式推导思路 | 第49-50页 |
5.2.1 常规真空预压卸载标准 | 第49页 |
5.2.2 卸载标准研究思路 | 第49-50页 |
5.3 沉降速率与工后沉降的关系 | 第50-52页 |
5.4 卸载标准公式推导 | 第52-55页 |
5.4.1 剩余沉降与抗剪强度关系 | 第52-54页 |
5.4.2 α 值计算 | 第54页 |
5.4.3 卸载沉降速率标准 | 第54-55页 |
5.5 沉降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5.5.1 加固区厚度和沉降速率系数对沉降速率的影响 | 第56页 |
5.5.2 真空度对沉降速率的影响 | 第56页 |
5.5.3 抗剪强度需求对沉降速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5.5.4 不排水内摩擦角对沉降速率的影响 | 第57页 |
5.5.5 压缩指数和孔隙比对沉降速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卸载标准应用实例 | 第59-75页 |
6.1 引言 | 第59页 |
6.2 天津南港工业区吹填造陆工程 | 第59-72页 |
6.2.1 工程概况 | 第59页 |
6.2.2 场地地质条件 | 第59页 |
6.2.3 吹填流泥工程特性 | 第59-61页 |
6.2.4 软基加固处理方案 | 第61-62页 |
6.2.5 监测参数及项目 | 第62-68页 |
6.2.6 加固效果分析 | 第68-71页 |
6.2.7 沉降速率与抗剪强度关系分析 | 第71-72页 |
6.3 其他工程实例 | 第72-73页 |
6.3.1 天津某工程 | 第72页 |
6.3.2 温州某工程 | 第72-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7.1 主要创新点 | 第75-76页 |
7.2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6页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