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课题前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3 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系统 | 第13-14页 |
1.3.1 太阳能溶液除湿空调的概述 | 第13-14页 |
1.4 除湿溶液再生方式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4.1 空气式溶液再生方式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2 沸腾式溶液再生方式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常压下除湿溶液沸腾再生理论研究 | 第19-45页 |
2.1 除湿溶液再生理论分析 | 第19-21页 |
2.1.1 溶液的沸腾传热 | 第19-21页 |
2.2 实验除湿溶液的确定 | 第21-22页 |
2.3 溶液热物性方程的建立 | 第22-31页 |
2.3.1 水和水蒸气的热物性方程 | 第22-24页 |
2.3.2 Li Br溶液的热物性方程 | 第24-27页 |
2.3.3 Li Cl溶液的热物性方程 | 第27-29页 |
2.3.4 CaCl_2溶液的热物性方程 | 第29-30页 |
2.3.5 Li Cl与CaCl_21:1 混合溶液的热物性方程 | 第30-31页 |
2.4 溶液冷却除湿处理过程应用浓度范围的确定 | 第31-37页 |
2.4.1 溶液除湿及再生的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2.4.2 除湿溶液处理空气的各种过程 | 第32页 |
2.4.3 夏季需要除湿地区的室外气候条件 | 第32-34页 |
2.4.4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要求 | 第34-35页 |
2.4.5 溶液除湿系统运行工况范围的确定 | 第35页 |
2.4.6 除湿浓度范围的确定方法 | 第35-36页 |
2.4.7 除湿浓度范围的计算及结果 | 第36-37页 |
2.5 除湿溶液h-d-ξ 的绘制 | 第37-41页 |
2.5.1 除湿溶液h-d-ξ 介绍 | 第37-38页 |
2.5.2 除湿溶液h-d-ξ 绘制 | 第38-41页 |
2.6 除湿溶液沸腾再生特性的比较原则 | 第41页 |
2.7 溶液沸腾再生代数方程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2.7.1 沸腾再生装置简介 | 第41页 |
2.7.2 模型假设 | 第41-42页 |
2.7.3 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2.7.4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4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常压下溶液沸腾再生实验研究 | 第45-56页 |
3.1 实验目的和内容 | 第45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45页 |
3.1.2 实验内容 | 第45页 |
3.2 评价指标 | 第45-46页 |
3.3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 第46-49页 |
3.3.1 优化目标的确定 | 第46页 |
3.3.2 优化参数的确定 | 第46页 |
3.3.3 参数范围的选取 | 第46-47页 |
3.3.4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7-49页 |
3.4 实验装置及工作流程 | 第49-50页 |
3.5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3.5.1 实验准备 | 第50-51页 |
3.5.2 实验步骤 | 第51页 |
3.6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3.7 实验测量系统 | 第52-54页 |
3.7.1 电压、电流的测量 | 第52-53页 |
3.7.2 大气压的测量 | 第53页 |
3.7.3 温度采集 | 第53页 |
3.7.4 流量的测量 | 第53页 |
3.7.5 质量的测量 | 第53-54页 |
3.8 测试系统的误差分析 | 第54页 |
3.8.1 热电阻的标定误差 | 第54页 |
3.8.2 功率的损耗误差 | 第54页 |
3.8.3 电压波动造成的误差 | 第54页 |
3.9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54-55页 |
3.10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70页 |
4.1 正交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56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65页 |
4.2.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56-62页 |
4.2.2 除湿溶液沸腾温度的对比分析 | 第62-64页 |
4.2.3 除湿溶液沸腾再生率的对比 | 第64-65页 |
4.3 除湿溶液再生性能的综合评价 | 第65-69页 |
4.3.1 各特性得分 | 第66-68页 |
4.3.2 评价结论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广州地区太阳能作为沸腾再生热源的可行性初步探讨 | 第70-78页 |
5.1 广州地区太阳能资源分析 | 第70-71页 |
5.2 沸腾再生对再生热源的要求 | 第71-72页 |
5.3 太阳能集热器的适用性分析 | 第72-77页 |
5.3.1 太阳能热利用的三个阶段及对应的集热器类型 | 第72-73页 |
5.3.2 我国中温集热器发展状况 | 第73页 |
5.3.3 中温集热器现有产品特性 | 第73-76页 |
5.3.4 中温集热器造价 | 第76页 |
5.3.5 广州地区太阳能和常压沸腾再生结合可行性分析 | 第76-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8-79页 |
6.2 问题及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A 热物性方程计算系数 | 第85-92页 |
附录B 再生模型EES求解程序 | 第92-93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