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8-9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8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 三、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隐性教育的概述 | 第12-16页 |
| 一、隐性教育的涵义 | 第12页 |
| 二、隐性教育的特点 | 第12-16页 |
| (一)教育方式的开放性 | 第12-13页 |
| (二)教育内容的多样性 | 第13页 |
| (三)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 第13-14页 |
| (四)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 第14页 |
| (五)教育评价的非程序性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隐性教育 | 第16-20页 |
| 一、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中心 | 第16页 |
| 二、教育内容的单一性 | 第16-17页 |
| 三、缺乏实践性 | 第17页 |
| 四、教育模式单调且流于形式 | 第17-18页 |
| 五、家庭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关注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 一、中学生人格完善发展的需要 | 第20页 |
| 二、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0-21页 |
| 三、中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 | 第21-22页 |
| 第四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实现策略 | 第22-30页 |
| 一、实施原则 | 第22-24页 |
| (一)循序渐进 | 第22页 |
|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第22-23页 |
| (三)鼓励学生学会与外界合作 | 第23-24页 |
| 二、增强教师的隐性教育意识 | 第24-25页 |
| (一)提高自身素养,把握言行的示范作用 | 第24页 |
|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24页 |
| (三)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 | 第24-25页 |
| 三、拓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第25-27页 |
| (一)合理安排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 第25页 |
| (二)努力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 第25-26页 |
| (三)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 第26-27页 |
| 四、完善实现机制 | 第27-30页 |
| (一)创设寓教于乐课堂教学情境 | 第27-28页 |
| (二)善于挖掘生活实践中的细节 | 第28页 |
| (三)激励教师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第28-30页 |
| 结论 | 第30-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