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实验中教室文化对学生的育人价值研究--以桂林市Z小学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一)“新基础教育”的影响 | 第9-10页 |
(二)个人研究兴趣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教室文化的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6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26页 |
(一)教室 | 第17-19页 |
(二)教室文化 | 第19-23页 |
(三)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 | 第23-25页 |
(四)小结 | 第25-26页 |
五、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 | 第26-2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6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6页 |
(三)研究过程 | 第26-28页 |
第一章 成人成事——小学教室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 第28-39页 |
一、促进生命发展是小学教室文化建设的总基调 | 第28-31页 |
(一)小学教室文化中的生命自觉 | 第28-30页 |
(二)小学教室文化中的文化自觉 | 第30-31页 |
二、“新基础教育”教室文化建设的思路 | 第31-33页 |
(一)教室显性文化建设 | 第32-33页 |
(二)教室隐性文化建设 | 第33页 |
三、“新基础教育”教室文化建设的实践 | 第33-39页 |
(一)“我的教室我做主”——改变教室文化生态 | 第33-35页 |
(二)“我的成果我欣赏”——改变学生生存样态 | 第35-39页 |
第二章 各美其美——Z小学教室文化的实地考察 | 第39-59页 |
一、作为教室文化基础的学校文化内容 | 第39-41页 |
(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办学理念 | 第39页 |
(二)在文化传承中促进生长的自觉——校本文化 | 第39-41页 |
二、Z小学教室文化建设的要求评析 | 第41-43页 |
(一)归真——富有真意,真诚用心 | 第41-42页 |
(二)向善——敬畏生命,见贤思齐 | 第42-43页 |
(三)创美——愉悦审美,创造生活 | 第43页 |
三、Z小学教室文化建设现状 | 第43-59页 |
(一)稳定与安全层面 | 第43-51页 |
(二)自我实现层面 | 第51-57页 |
(三)爱家与爱国层面 | 第57-59页 |
第三章 生命自觉——小学教室文化的育人价值 | 第59-68页 |
一、回首,学生成长了吗?——育人价值探索 | 第59-64页 |
(一)合作且进取——教师 | 第59-60页 |
(二)责任且自律——家长 | 第60-62页 |
(三)主动且思辨——学生 | 第62-64页 |
二、审视,学生在怎样成长?——育人困境 | 第64-68页 |
(一)学科课程遭遇瓶颈 | 第64-65页 |
(二)教师间的价值观冲突 | 第65-67页 |
(三)家校沟通的缺失 | 第67-68页 |
第四章 美美与共——小学教室文化的育人价值开发 | 第68-73页 |
一、唤醒——小学教室文化育人的思维自觉 | 第68-70页 |
(一)感悟生命,敬畏生命——唤醒主动的思维 | 第68-69页 |
(二)关注整体,接受差距——唤醒过程的思维 | 第69页 |
(三)追求生活美学——唤醒创造的思维 | 第69-70页 |
二、生成——小学教室文化建设的构想 | 第70-73页 |
(一)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 第70页 |
(二)系统化的生长过程 | 第70-71页 |
(三)生活化的取材设计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第79-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