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7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第10-20页 |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20-24页 |
四、我在G小学A班的研究历程 | 第24-27页 |
第一章 G小学A班教育惩罚的现实样态 | 第27-46页 |
第一节 “点”到为止 | 第27-29页 |
一、暗示 | 第27-28页 |
二、言语批评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剥夺权利” | 第29-42页 |
一、罚站 | 第29-37页 |
二、留堂 | 第37页 |
三、扣分 | 第37-40页 |
四、调座位 | 第40-41页 |
五、扣流动红旗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将“功”补过 | 第42-46页 |
一、罚抄写 | 第42-43页 |
二、罚跑步 | 第43页 |
三、罚劳动 | 第43-44页 |
四、写检讨 | 第44-46页 |
第二章 G小学A班教育惩罚的后果审视 | 第46-53页 |
第一节 教育惩罚之利 | 第46-48页 |
一、及时纠正,行为转变 | 第46页 |
二、直面错误,自我反思 | 第46-47页 |
三、旁敲侧击,以示警戒 | 第47-48页 |
第二节 教育惩罚之弊 | 第48-53页 |
一、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冲突 | 第48-49页 |
二、强化“特权观念” | 第49-50页 |
三、师生之间“信任危机” | 第50-51页 |
四、“散沙式”的班级 | 第51-53页 |
第三章 G小学A班教育惩罚的原因探析 | 第53-63页 |
第一节 学生自身及家庭方面的原因 | 第53-55页 |
一、“我”做不到——未达到教师要求 | 第53-54页 |
二、“爸爸妈妈去哪儿了”——家长角色缺失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55-58页 |
一、视教育惩罚为“捷径”——缺乏教育智慧 | 第55-56页 |
二、熟悉的“陌生人”——缺乏师生沟通 | 第56-57页 |
三、“我没时间”——繁重的工作任务 | 第57页 |
四、“学习混子”就该罚——刻板印象 | 第57-58页 |
五、“气不打一处来”——情绪难以控制 | 第58页 |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58-63页 |
一、相关立法与规章制度的缺失 | 第58-61页 |
二、“规训化”的教育 | 第61页 |
三、农村文化的变迁 | 第61-63页 |
第四章 G小学A班教育惩罚合理实施的对策建议与研究反思 | 第63-70页 |
第一节 G小学A班教育惩罚合理实施的对策建议 | 第63-69页 |
一、对学生自身及家庭层面的建议 | 第63-64页 |
(一)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 第63页 |
(二) 加强家校沟通 | 第63-64页 |
二、对教师层面的建议 | 第64-67页 |
(一)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一致 | 第64页 |
(二) 惩罚对象与惩罚程度的匹配 | 第64-65页 |
(三) 加强师生双向沟通 | 第65-66页 |
(四) 学会管理个人情绪 | 第66-67页 |
(五) 公平运用教育惩罚 | 第67页 |
三、对学校教育与社会层面的建议 | 第67-69页 |
(一) 完善校规校纪与教师评价机制 | 第67-68页 |
(二) 确立教育惩罚的合法依据 | 第68-69页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69-70页 |
一、研究的效度问题 | 第69页 |
二、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