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22页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8-11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四、关键概念解释 | 第19-22页 |
第一章 社会共同努力:教育的初始事态与应然事态 | 第22-39页 |
一、教育事态与社会共同努力 | 第22-26页 |
(一) 教育事态:教育的生成与存在过程 | 第22-24页 |
(二) 社会共同努力:教育有机体的育人合力 | 第24-26页 |
二、自在的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育初始事态的历史考察 | 第26-30页 |
(一) 社会共同努力:教育事态的起源与动力 | 第26-28页 |
(二) 社会共同努力:前现代教育的共同事态 | 第28-29页 |
(三) 社会共同努力:教育观念的内在性共识 | 第29-30页 |
三、自为的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育应然事态的逻辑分析 | 第30-39页 |
(一) 人类的社会本性型塑了社会共同努力的教育 | 第30-32页 |
(二) 社会共同努力是教育参与者整全性的必然呈现 | 第32-34页 |
(三) 教育的过程属性决定了教育是社会共同努力 | 第34-37页 |
(四) 社会共同努力是教育作为有机体的内在要求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教育的现代化与社会共同努力事态的消解 | 第39-54页 |
一、简单性实体思维削弱了教育事态的有机性 | 第39-45页 |
(一) “简单位置”的谬误导致教育时空的区隔 | 第40-42页 |
(二) 机械还原论倾向导致教育过程的断裂 | 第42-43页 |
(三) “实际性误置”的谬误遮蔽了教育的真实事态 | 第43-45页 |
二、教育利益属性转变分散了教育有机体的合力 | 第45-49页 |
(一) 由“个人—共同”向“私人—公共”的利益转变 | 第45-47页 |
(二) “私人—公共”利益属性削弱了教育有机体的合力 | 第47-49页 |
三、学校教育中心化压缩了教育事态的内涵与外延 | 第49-54页 |
(一) 学校教育中心化遮蔽了非正规化的教育事态 | 第50-51页 |
(二) 学校教育中心化使教育沦为占有性资源的消费 | 第51-54页 |
第三章 教育回归社会共同努力的当代内涵与条件 | 第54-70页 |
一、教育回归社会共同努力的当代内涵 | 第54-61页 |
(一) 教育事态由教育共同体向教育有机体转变 | 第54-56页 |
(二) 重新激活每一个人的教育意识与教育力 | 第56-58页 |
(三) 唤醒社会的教育责任以激发社会教育力 | 第58-61页 |
二、教育回归社会共同努力的现实条件 | 第61-70页 |
(一) 复杂性过程思维对简单性实体思维的扬弃 | 第61-64页 |
(二) 社会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持续推进 | 第64-67页 |
(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持 | 第67-70页 |
第四章 教育回归社会共同努力的未来图景与意义 | 第70-80页 |
一、教育回归社会共同努力的未来图景 | 第70-75页 |
(一) 教育事态泛在化的教育社会 | 第70-73页 |
(二) 教育事态沉浸化的教育生态 | 第73-75页 |
二、教育回归社会共同努力的超越性意义 | 第75-80页 |
(一) 充分实现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意义 | 第75-77页 |
(二) 教育向作为人类的“存在性生存方式”转变 | 第77-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后记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