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和本文章节安排 | 第10-12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2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1-12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P2P网贷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P2P网贷信用风险的定义 | 第18-20页 |
2.2 信用风险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信息不对称 | 第20页 |
2.2.2 逆向选择 | 第20-21页 |
2.2.3 理性违约、被动违约和恶意违约 | 第21-22页 |
2.2.4 信用风险度量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P2P网贷发展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23-35页 |
3.1 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现状 | 第23-33页 |
3.1.1 我国P2P网贷行业已取得的成绩 | 第24-28页 |
3.1.2 我国P2P网贷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状况 | 第28-33页 |
3.2 信用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我国P2P网贷借款企业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构建 | 第35-57页 |
4.1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适用性的理论分析 | 第35-42页 |
4.1.1 相关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介绍 | 第35-40页 |
4.1.2 模型适用性的理论分析 | 第40-42页 |
4.2 Z评分模型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第42-46页 |
4.2.1 样本及数据的选取 | 第42-44页 |
4.2.2 各指标值及Z值计算 | 第44-45页 |
4.2.3 实证结果的评价 | 第45-46页 |
4.3 模型的构建 | 第46-56页 |
4.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7页 |
4.3.2 非财务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 第47-51页 |
4.3.3 借款用途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1-52页 |
4.3.4 构建 ¢PZ - 模型 | 第52-54页 |
4.3.5 ¢PZ - 模型的数值分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