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纺织工业机械与设备论文

基于纱线和编织样式虚拟编织机的实现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织物表面编织样式建模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第11-14页
        1.2.1 发展与现状第11-12页
        1.2.2 关键技术第12-14页
    1.3 虚拟编织的智能化发展方向第14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第14-16页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章节安排第14-16页
2.织物表面仿真模型及研究方法第16-22页
    2.1 pierce 模型第16-19页
        2.1.1 pierce 模型的原理第16-18页
        2.1.2 pierce 模型的特点和不足第18-19页
    2.2 基于物理模型的织物仿真模型第19-20页
        2.2.1 基于物理模型的织物仿真模型模拟原理第19页
        2.2.2 基于物理模型的织物仿真模型的特点与不足第19-20页
    2.3 基于 OpenGL 的单纱外观三维模拟第20-21页
        2.3.1 基于 OpenGL 的单纱外观三维模拟原理第20页
        2.3.2 基于 OpenGL 的单纱外观三维模拟的特点与不足第20-21页
    2.4 基于网格模型的织物虚拟编织第21页
        2.4.1 基于网格模型的织物虚拟编织原理第21页
        2.4.2 基于网格模型织物虚拟编织的特点与不足第21页
    2.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纱线信息获取装置及参数提取第22-28页
    3.1 纱线信息获取装置第22-23页
        3.1.1 一般的纱线信息获取装置及其优缺点第22页
        3.1.2 本文设计的纱线信息获取装置及其功能第22-23页
    3.2 装置中的重要部件介绍第23-26页
        3.2.1 箱体第23-24页
        3.2.2 CCD第24-25页
        3.2.3 光源第25页
        3.2.4 背景板第25页
        3.2.5 机械执行机构第25-26页
        3.2.6 计算机第26页
    3.3 纱线特征信息提取第26-27页
    3.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4. 织物编织结构的数字化方法第28-33页
    4.1 织物编织图像的栅格化和数字化表示方法第28-29页
        4.1.1 织物图像的栅格化表示方法第28-29页
        4.1.2 织物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方法第29页
    4.2 编织矩阵和基本编织矩阵第29-31页
        4.2.1 编织矩阵第29-30页
        4.2.2 基本编织矩阵第30-31页
    4.3 颜色的数字方法第31-32页
    4.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5. 虚拟编织机的实现方法第33-42页
    5.1 编织网络的生成和结点属性的确定第33-34页
    5.2 经纬排序矩阵的生成第34页
    5.3 经纬结点合并矩阵与形状调整矩阵第34-36页
        5.3.1 经纬结点合并矩阵的生成第35页
        5.3.2 编织结点形状调整矩阵的生成第35-36页
    5.4 VPU 视觉建模方法第36-40页
        5.4.1 形状模型第37-38页
        5.4.2 光照模型第38-40页
    5.5 数字化虚拟编织的实现第40-41页
    5.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6. 软件的编制和实验演示第42-50页
    6.1 框架设计第42页
    6.2 实验环境第42页
    6.3 软件的编制第42-44页
    6.4 实验演示第44-49页
        6.4.1 图像显示区参数设定与实验操作第44-45页
        6.4.2 虚拟织物生成界面参数设定与实验操作第45-47页
        6.4.3 织物模型的光照、颜色处理第47-49页
    6.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7.总结与展望第50-52页
    7.1 总结第50页
    7.2 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58页
附录第58-70页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情况第58-59页
    纱线图像处理核心代码:第59-66页
    纱线参数提取主要代码:第66-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碰撞射流通风系统热风输运距离影响因素的研究
下一篇:氧化温度和掺Mo对VO2薄膜温度电阻系数(TCR)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