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西部晚古生代地层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烃源岩评价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3页 |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4-18页 |
1.2.1 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古生代烃源岩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研究区现状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3 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 实物工作量 | 第21-2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3-28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3-24页 |
2.2 地质概况 | 第24-28页 |
第3章 晚古生代沉积岩地层分布预测 | 第28-34页 |
3.1 晚古生代地层地球物理特征 | 第28-29页 |
3.2 晚古生代沉积岩分布特征 | 第29-33页 |
3.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晚古生代沉积岩地层岩相古地理特征 | 第34-50页 |
4.1 研究区内晚古生代沉积岩出露特征 | 第34-43页 |
4.2 晚古生代地层分布特征 | 第43-46页 |
4.3 石炭世-二叠世岩相古地理 | 第46-49页 |
4.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晚古生代烃源岩评价 | 第50-84页 |
5.1 烃源岩评价方法及参数的选取 | 第50-57页 |
5.1.1 有机质丰度指标 | 第50-52页 |
5.1.2 有机质类型指标 | 第52-54页 |
5.1.3 有机质成熟度指标 | 第54-56页 |
5.1.4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 第56-57页 |
5.2 大兴安岭西部地区晚古生代烃源岩评价 | 第57-71页 |
5.2.1 有机质丰度 | 第57-65页 |
5.2.2 有机质类型 | 第65-66页 |
5.2.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66-70页 |
5.2.4 小结 | 第70-71页 |
5.3 有机质来源及原始沉积环境分析 | 第71-84页 |
5.3.1 干酪根显微组分分析 | 第71-75页 |
5.3.2 饱和烃气相色谱实验结果分析 | 第75-83页 |
5.3.3 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及烃源岩有利区预测 | 第84-95页 |
6.1 有机质丰度的风化校正 | 第84-85页 |
6.2 原始有机质有机碳及原始生烃潜力的恢复 | 第85-88页 |
6.3 晚古生代潜在烃源岩有利区预测 | 第88-93页 |
6.4 小结 | 第93-95页 |
第7章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