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2页 |
1.1 引言 | 第17-18页 |
1.2 三元复合驱(ASP) | 第18-25页 |
1.2.1 碱的作用 | 第19-20页 |
1.2.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 第20-22页 |
1.2.3 聚合物的作用 | 第22-24页 |
1.2.4 驱替剂的协同效应 | 第24-25页 |
1.3 烷基二苯醚二磺酸盐(ADPODS) | 第25-29页 |
1.3.1 ADPODS分子结构 | 第25-26页 |
1.3.2 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3.3 使用的安全性 | 第27-29页 |
1.4 BRONSTED酸表面活性剂 | 第29页 |
1.5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依据和主要结果 | 第29-32页 |
1.5.1 选题背景 | 第29-30页 |
1.5.2 选题依据 | 第30-32页 |
第2章 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的合成 | 第32-48页 |
2.1 试验部分 | 第33-43页 |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3-34页 |
2.1.2 合成原理 | 第34-36页 |
2.1.3 合成 | 第36-4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2.2.1 烷基化影响因素 | 第43页 |
2.2.2 磺化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2.2.3 活性物含量 | 第45-46页 |
2.3 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的性质 | 第48-99页 |
3.1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 第48-5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3.1.2 与传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MC的对比 | 第49-51页 |
3.1.3 烷基碳链相同,结构不同对CMC的影响 | 第51-54页 |
3.1.4 链长不同、结构相同对CMC的影响 | 第54-56页 |
3.2 HLB值的测定 | 第56-63页 |
3.2.1 水中溶解状态估算 | 第57-58页 |
3.2.2 通式计算 | 第58-59页 |
3.2.3 基团数法 | 第59-61页 |
3.2.4 CMC法 | 第61-63页 |
3.2.5 确定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的HLB值 | 第63页 |
3.3 熔点的测定 | 第63-67页 |
3.3.1 产物的纯化 | 第63-65页 |
3.3.2 熔点的测量 | 第65-66页 |
3.3.3 分子结构对熔点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 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乳状液动态稳定性分析 | 第67-77页 |
3.4.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3.4.2 实验测试过程 | 第68-69页 |
3.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3.5 界面张力的测定 | 第77-87页 |
3.5.1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3.5.2 实验操作步骤 | 第78-80页 |
3.5.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7页 |
3.6 混合对界面性能的影响 | 第87-97页 |
3.6.1 链长不同、结构相同混合 | 第88-89页 |
3.6.2 链长相同、结构不同 | 第89-92页 |
3.6.3 链长相同的DADS与TADS混合 | 第92-97页 |
3.7 小结 | 第97-99页 |
第4章 新型布朗斯特酸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能及其微乳液的酯化性能 | 第99-108页 |
4.1 试验部分 | 第100-102页 |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00页 |
4.1.2 合成原理 | 第100-101页 |
4.1.3 测试表征 | 第101页 |
4.1.4 微乳液中的酯化反应 | 第101-10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7页 |
4.2.1 烷基碳链数对CMC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4.2.2 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2.3 磺酸盐对原油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4.3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5章 新型弱碱驱油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 第108-142页 |
5.1 界面性能研究 | 第108-125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109-110页 |
5.1.2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5页 |
5.2 DTBLEND在固体表面的吸附 | 第125-140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25-126页 |
5.2.2 静态吸附实验方法 | 第126-127页 |
5.2.3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40页 |
5.3 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6章 新型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率研究 | 第142-159页 |
6.1 驱替实验 | 第142-146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142-143页 |
6.1.2 驱替流程 | 第143-145页 |
6.1.3 模拟驱替实验方案 | 第145-146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46-157页 |
6.2.1 保护段塞的作用 | 第146-147页 |
6.2.2 方案一在Ⅰ号岩心上的实验 | 第147-151页 |
6.2.3 方案二在Ⅱ号岩心上的实验 | 第151-153页 |
6.2.4 方案三在Ⅲ号岩心上的实验 | 第153-154页 |
6.2.5 三种实验方案的对比研究 | 第154-157页 |
6.3 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7章 碱在三元复合体系中的动态作用研究 | 第159-177页 |
7.1 实验部分 | 第160-161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160页 |
7.1.2 实验方法 | 第160-161页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161-175页 |
7.2.1 碱的作用 | 第161-163页 |
7.2.2 天然皂的生成 | 第163-168页 |
7.2.3 离子在溶液中的作用 | 第168-170页 |
7.2.4 乳状液动态稳定性分析 | 第170-174页 |
7.2.5 可能的动态作用模型 | 第174-175页 |
7.3 小结 | 第175-177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77-186页 |
8.1 结论 | 第177-183页 |
8.1.1 烷基二苯醚系列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177页 |
8.1.2 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系列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 第177-178页 |
8.1.3 新型Bronsted酸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及酯化作用 | 第178-179页 |
8.1.4 新型弱碱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 第179页 |
8.1.5 新型弱碱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 | 第179-180页 |
8.1.6 三元复合驱的模拟与优化 | 第180-181页 |
8.1.7 碱在三元复合体系中的作用 | 第181页 |
8.1.8 新驱油体系与油田现用驱油体系化学剂成本对比 | 第181-183页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3-184页 |
8.3 未来工作 | 第184-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02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202-204页 |
致谢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