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4页 |
1.2.1 有关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 第15-19页 |
1.2.2 有关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 第19-22页 |
1.2.3 有关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 第22-24页 |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2 创新点 | 第2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 相关概念争论与术语使用 | 第26-33页 |
1.4.1 国内外相关概念的争论 | 第26-30页 |
1.4.2 本研究主要术语的使用 | 第30-33页 |
第二章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理论 | 第33-63页 |
2.1 高等教育质量观 | 第33-43页 |
2.1.1 发展质量观 | 第33-35页 |
2.1.2 适应性质量观 | 第35-37页 |
2.1.3 多元质量观 | 第37-41页 |
2.1.4 特色质量观 | 第41-43页 |
2.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 | 第43-44页 |
2.2.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在目的 | 第43-44页 |
2.2.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外在目的 | 第44页 |
2.3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44-47页 |
2.3.1 质量保障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含义 | 第44-45页 |
2.3.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 | 第45-46页 |
2.3.3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规依据与活动原则 | 第46-47页 |
2.4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功能 | 第47-57页 |
2.4.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 | 第47-50页 |
2.4.2 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功能 | 第50-53页 |
2.4.3 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调控功能 | 第53-54页 |
2.4.4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功能 | 第54-55页 |
2.4.5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功能 | 第55-57页 |
2.5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趋势与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57-62页 |
2.5.1 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趋势 | 第57-58页 |
2.5.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 第58-6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分析 | 第63-88页 |
3.1 中国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程 | 第63-65页 |
3.1.1 建国初期的中国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63页 |
3.1.2 实施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63-65页 |
3.2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 | 第65-80页 |
3.2.1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 | 第65-67页 |
3.2.2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 | 第67-70页 |
3.2.3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 第70-73页 |
3.2.4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 第73-78页 |
3.2.5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程序与监督 | 第78-80页 |
3.3 个案研究:中国北京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 | 第80-84页 |
3.3.1 负责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组织机构 | 第81-82页 |
3.3.2 教学质量保障相关的政策文件 | 第82-83页 |
3.3.3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方法和程序 | 第83页 |
3.3.4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取得的效果与经验总结 | 第83-84页 |
3.4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特征 | 第84-87页 |
3.4.1 倡导了新的评估理念 | 第84-85页 |
3.4.2 加强了对新建本科学校评估的针对性 | 第85页 |
3.4.3 淡化了教学评估的功利性 | 第85页 |
3.4.4 采用了新的评估方法 | 第85-86页 |
3.4.5 加大了社会参与力度 | 第86页 |
3.4.6 建立了严格的过程监管机制 | 第86-8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分析 | 第88-122页 |
4.1 越南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程 | 第88-96页 |
4.1.1 建国初期的越南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88-89页 |
4.1.2 实施革新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89-96页 |
4.2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 | 第96-116页 |
4.2.1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 | 第97-98页 |
4.2.2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 | 第98-105页 |
4.2.3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 | 第105-107页 |
4.2.4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 第107-113页 |
4.2.5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程序 | 第113-116页 |
4.3 个案研究:越南大叻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 | 第116-118页 |
4.3.1 大叻大学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 | 第116-117页 |
4.3.2 大叻大学的教育质量认证的管理文件 | 第117页 |
4.3.3 大叻大学开展质量保障活动的人力资源 | 第117-118页 |
4.3.4 大叻大学开展的对培训项目的质量评估活动 | 第118页 |
4.4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 第118-121页 |
4.4.1 高等教育质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 第119页 |
4.4.2 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 第119页 |
4.4.3 师资队伍还达不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 第119页 |
4.4.4 学校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 第119-12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五章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比较分析 | 第122-137页 |
5.1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程的比较 | 第122-124页 |
5.1.1 建国初期的中越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122-123页 |
5.1.2 实施革新后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 第123-124页 |
5.2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制度与组织机构比较 | 第124-129页 |
5.2.1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比较 | 第124-125页 |
5.2.2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比较 | 第125-126页 |
5.2.3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的比较 | 第126-129页 |
5.3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程序的比较 | 第129-135页 |
5.3.1 中越大学基本办学条件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 | 第129-132页 |
5.3.2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 | 第132-134页 |
5.3.3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估程序的比较 | 第134-13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六章 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改进建议与思考 | 第137-152页 |
6.1 创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 第137-140页 |
6.1.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类型 | 第137-138页 |
6.1.2 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设想 | 第138-140页 |
6.2 构建完善有效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 | 第140-144页 |
6.2.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第141-143页 |
6.2.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 第143-144页 |
6.3 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队伍 | 第144-145页 |
6.3.1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 第144页 |
6.3.2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 第144-145页 |
6.4 健全高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 第145-148页 |
6.4.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 第146-147页 |
6.4.2 社会参与性监督 | 第147-148页 |
6.4.3 发挥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 | 第148页 |
6.5 修正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 第148-151页 |
6.5.1 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制定多元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 第149页 |
6.5.2 变“重评估材料”为“重实际教学效果” | 第149-150页 |
6.5.3 合理分配硬指标和软指标的比例 | 第150-15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152-154页 |
7.1 结语 | 第152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73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173-174页 |
致谢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