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旅游介入下的乡村空间表达--以厦门地区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30页
    1.1 研究背景、对象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对象第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3-16页
        1.2.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2.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2.3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23页
        1.3.1 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第16-19页
        1.3.2 国内外对乡村空间的研究第19-23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23-30页
        1.4.1 乡村旅游第23-26页
        1.4.2 乡村空间第26-30页
第2章 厦门地区乡村空间及乡村旅游的概况第30-53页
    2.1 厦门地区乡村空间的现状概况第30-35页
        2.1.1 基本的现状第30-34页
        2.1.2 存在的问题第34-35页
    2.2 厦门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第35-48页
        2.2.1 资源类型第35-41页
        2.2.2 总体格局第41-44页
        2.2.3 现状及问题第44-48页
    2.3 旅游介入对厦门地区乡村空间的影响第48-51页
        2.3.1 正面效应第48-49页
        2.3.2 负面效应第49-51页
        2.3.3 潜在效应第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3章 旅游介入下厦门地区乡村空间的重构第53-83页
    3.1 旅游介入下乡村空间的重构需求第53-61页
        3.1.1 旅游活动类型对乡村空间的需求第53-57页
        3.1.2 旅游服务设施对乡村空间的需求第57-61页
    3.2 旅游介入下乡村空间的重构原则第61-66页
        3.2.1 保护乡村休憩地景观特色第61-62页
        3.2.2 挖掘乡村旅游的资源价值第62-65页
        3.2.3 维持乡村地方特色与文化第65-66页
    3.3 旅游介入下乡村空间的重构方式第66-78页
        3.3.1 “点”状乡村空间的重构第67-72页
        3.3.2 “线”状乡村空间的重构第72-75页
        3.3.3 “片”状乡村空间的重构第75-78页
    3.4 旅游介入下厦门地区乡村空间的表达模式第78-82页
        3.4.1 农家乐模式与景区依托模式第79-81页
        3.4.2 两种模式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第81-82页
    3.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4章 农家乐模式下厦门地区乡村空间的表达第83-127页
    4.1 农家乐模式的内涵及发展现状第83-88页
        4.1.1 农家乐模式的内涵第83-85页
        4.1.2 厦门地区农家乐模式的发展现状第85-88页
    4.2 农家乐模式的选址规划及空间表达方式第88-97页
        4.2.1 厦门地区农家乐模式的选址分类第88-90页
        4.2.2 “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的规划布局第90-92页
        4.2.3 “地方性、乡土化”的空间表达方式第92-97页
    4.3 农家乐模式下乡村聚落外部空间的表达第97-106页
        4.3.1 自然山水背景下农庄空间环境的营造第97-99页
        4.3.2 乡土记忆印象下公共空间环境的构建第99-102页
        4.3.3 田园风光格局下庭院空间环境的营建第102-106页
    4.4 农家乐模式下的乡村建筑空间的表达第106-120页
        4.4.1 入户空间——“入农家院”第106-108页
        4.4.2 用餐空间——“尝农家饭”第108-112页
        4.4.3 住宿空间——“住农家宅”第112-118页
        4.4.4 游憩交往空间——“游农家园”第118-120页
    4.5 案例:厦门翔安区寨仔尾村农家乐项目设计第120-124页
    4.6 本章小节第124-127页
第5章 景区依托模式下厦门地区乡村空间的表达第127-168页
    5.1 景区依托模式的内涵及发展现状第127-131页
        5.1.1 景区依托模式的内涵——“村景”关系的协调第127-129页
        5.1.2 厦门地区景区依托模式的发展现状第129-131页
    5.2 景区依托模式下“村景”空间的类型及特征第131-139页
        5.2.1 景区嵌入型——“乡村空间的嵌套”第131-134页
        5.2.2 景区围合型——“乡村空间的链接”第134-136页
        5.2.3 景区依附型——“乡村空间的延伸”第136-139页
    5.3 景区依托模式下乡村空间规划布局及原则第139-153页
        5.3.1 旅游介入下的乡村空间总体规划布局第139-143页
        5.3.2 强调“村景”空间肌理的延续性第143-146页
        5.3.3 重视“村景”斑块边缘的协调性第146-150页
        5.3.4 确保“村景”自然生态的耦合性第150-153页
    5.4 景区依托模式下乡村空间的表达第153-164页
        5.4.1 相对封闭的乡村内部空间第154-157页
        5.4.2 尺度适宜的乡村外部空间第157-161页
        5.4.3 低高度与低密度的聚落空间第161-164页
    5.5 案例:厦门翔安区香山片区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第164-166页
    5.6 本章小结第166-168页
第6章 结语第168-172页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68-170页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70页
    6.3 论文的研究展望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77页
致谢第177-179页
附录第179-187页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游客在越南芽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研究
下一篇:基于IPA分析的旅游度假区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深圳东部华侨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