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责任实现路径探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创新 | 第22页 |
1.4.2 研究不足 | 第22-24页 |
第2章 大学生道德责任基本理论概述 | 第24-36页 |
2.1 责任与道德责任的涵义 | 第24-27页 |
2.1.1 责任 | 第24-25页 |
2.1.2 道德责任 | 第25-27页 |
2.2 道德责任的特征 | 第27-30页 |
2.2.1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 第27-28页 |
2.2.2 前瞻性和追溯性的统一 | 第28-29页 |
2.2.3 自律性和强制性的统一 | 第29-30页 |
2.3 道德责任的理论依据 | 第30-33页 |
2.3.1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责任观 | 第30-31页 |
2.3.2 康德的意志自由理论 | 第31页 |
2.3.3 儒家内外兼修的道德责任观 | 第31-32页 |
2.3.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第32-33页 |
2.4 大学生践履道德责任的重要意义 | 第33-36页 |
2.4.1 适应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 | 第33-34页 |
2.4.2 高校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 第34页 |
2.4.3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 | 第34-36页 |
第3章 大学生道德责任的要素构成 | 第36-46页 |
3.1 大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 | 第36-37页 |
3.1.1 大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普遍性 | 第36-37页 |
3.1.2 大学生作为社会分子存在的特殊性 | 第37页 |
3.2 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内容 | 第37-40页 |
3.2.1 自觉的道德责任观 | 第37-38页 |
3.2.2 强烈的自我责任观 | 第38-39页 |
3.2.3 主动的家庭责任观 | 第39-40页 |
3.2.4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第40页 |
3.3 大学生践履道德责任的原则 | 第40-43页 |
3.3.1 适度原则 | 第40-41页 |
3.3.2 权责一致原则 | 第41-42页 |
3.3.3 层次性原则 | 第42-43页 |
3.4 大学生践履道德责任的价值指向 | 第43-46页 |
3.4.1 实现至善的道德责任目标 | 第43-44页 |
3.4.2 大学生个体完善的内在需要 | 第44页 |
3.4.3 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 | 第44-46页 |
第4章 大学生道德责任的现实境况 | 第46-63页 |
4.1 大学生道德责任的现状 | 第46-54页 |
4.1.1 认知高标准行动低要求 | 第46-48页 |
4.1.2 整体水平较高个体参差不齐 | 第48-51页 |
4.1.3 自我责任观较强社会责任观较弱 | 第51-54页 |
4.2 大学生道德责任问题的成因 | 第54-59页 |
4.2.1 责任教育缺乏实效性 | 第54-56页 |
4.2.2 社会思潮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3 经济体制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 大学生道德责任问题可能导致的后果 | 第59-63页 |
4.3.1 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感丧失 | 第59-60页 |
4.3.2 个体道德行为失范 | 第60-61页 |
4.3.3 社会公德失落 | 第61-63页 |
第5章 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实现路径 | 第63-77页 |
5.1 提高大学生道德责任能力 | 第63-66页 |
5.1.1 责任认知能力是基础 | 第63-64页 |
5.1.2 责任行为能力是关键 | 第64-66页 |
5.2 培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感 | 第66-69页 |
5.2.1 提升道德需要 | 第66-67页 |
5.2.2 责任感的培养 | 第67-69页 |
5.3 增强大学生道德实践锻炼 | 第69-74页 |
5.3.1 道德实践是道德责任的生长点 | 第69-70页 |
5.3.2 道德责任教育是根本保证 | 第70-74页 |
5.4 强化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制约作用 | 第74-77页 |
5.4.1 道德规范的表现形式 | 第74-75页 |
5.4.2 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和自律性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