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12-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 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3-14页 |
1. 理论价值 | 第13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一、生态文明教育及其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7-24页 |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点 | 第17-19页 |
1. 生态文明的内涵界定 | 第17-18页 |
2. 生态文明的特点 | 第18-19页 |
(二)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 第19-20页 |
1. 主观层次 | 第19-20页 |
2. 客观层次 | 第20页 |
(三) 高中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1. 贯彻实施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 | 第20-21页 |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特性的必然选择 | 第21页 |
3. 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要 | 第21页 |
(四) 高中思政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 第21-24页 |
1. 《经济生活》中消费观以及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的体现 | 第21-22页 |
2. 《政治生活》中生态文明教育在公民政治观念中的体现 | 第22页 |
3. 《文化生活》中生态文明素养与行为的体现 | 第22页 |
4. 《生活与哲学》中生态观念与生态道德的体现 | 第22-23页 |
5.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中生态文明法治的体现 | 第23页 |
6.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中生态文明道德的体现 | 第23-24页 |
二、高中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30页 |
(一) 存在的问题 | 第24-28页 |
1. 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模糊不清 | 第24-25页 |
2. 生态文明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性 | 第25-26页 |
3. 生态文明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脱离 | 第26页 |
4. 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常识 | 第26-27页 |
5. 生态文明教育中实践教学基础有待完善 | 第27-28页 |
(二) 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1. 未厘清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 第28页 |
2. 授课教师对生态文明欠缺系统性理解 | 第28页 |
3. 家长及社区人员缺乏生态文明教育认同 | 第28页 |
4. 受教育者本身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薄弱 | 第28-29页 |
5. 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教学资源单一 | 第29-30页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策 | 第30-35页 |
(一) 提高教师群体及学校管理者的生态文明意识 | 第30-31页 |
1. 定期组织教师学习领会新精神 | 第30页 |
2. 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校本研究 | 第30页 |
3. 通过教学观摩等形式共同提高 | 第30-31页 |
(二) 丰富思政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趣味与创造性 | 第31-32页 |
1. 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 第31页 |
2. 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 第31页 |
3. 引导学生切实参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等 | 第31-32页 |
(三) 教育方法推陈出新且“学家社”协调发展 | 第32-33页 |
1.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 | 第32页 |
2.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致力于生态文明教育发展 | 第32-33页 |
(四) 教材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并整合知识点 | 第33-34页 |
1. 教材应注重生态文明内容的系统性 | 第33页 |
2. 教材应体现生态文明最新的理论成果 | 第33页 |
3. 教材应凸显我国生态文明特色 | 第33-34页 |
(五) 积极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 | 第34-35页 |
1. 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 | 第34页 |
2. 发挥文学作品和影像资源的作用 | 第34页 |
3. 结合区域特色等财力物力资源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录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