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制度对大学生的影响之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8-10页 |
1.选题缘由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1 关于高校鼓励创业制度的研究 | 第10页 |
1.2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 | 第10-11页 |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2.1 关于高校鼓励创业制度的研究 | 第11页 |
2.2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 | 第11-12页 |
3.文献评析 | 第12页 |
(三)本研究重点、难点及拟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研究重点 | 第12-13页 |
2.研究难点 | 第13页 |
3.研究拟创新之处 | 第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五)规划研究阶段 | 第14-15页 |
一、高校鼓励创业制度及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概念 | 第15-22页 |
(一)高校鼓励创业制度的相关概念 | 第15-19页 |
1.高校鼓励创业制度的内涵 | 第15-16页 |
1.1 高校制度 | 第15页 |
1.2 高校鼓励创业制度 | 第15-16页 |
2.高校创业制度的分类 | 第16-17页 |
2.1 国家制定 | 第16-17页 |
2.2 地方制定 | 第17页 |
2.3 高校制定 | 第17页 |
3.高校创业制度的功能 | 第17-19页 |
3.1 构建组织保证 | 第17-18页 |
3.2 加强创业管理 | 第18页 |
3.3 加强创业实践 | 第18页 |
3.4 推动创业孵化 | 第18-19页 |
(二)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1.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 第19-20页 |
2.大学生创业的一般特点 | 第20-22页 |
2.1 理论知识较完备,实践能力不足 | 第20页 |
2.2 参与意愿强烈,实际行动者少 | 第20页 |
2.3 创业项目种类多,科技含量低 | 第20-21页 |
2.4 经验不足,成功率低 | 第21-22页 |
二、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制度状况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2-27页 |
(一)整体规划及设计 | 第22-25页 |
1.确定调查内容 | 第22页 |
2.选择调查对象 | 第22页 |
3.设计调查问卷 | 第22-25页 |
3.1 问卷内容 | 第23页 |
3.2 问卷前测及信效度检测 | 第23-24页 |
3.3 访谈补充 | 第24-25页 |
(二)实施调查过程 | 第25-27页 |
三、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制度调查结果统计及问题分析 | 第27-37页 |
(一)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第27页 |
(二)各调查内容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统计描述 | 第27-35页 |
1.高校学生对高校创业活动及制度知晓度统计 | 第27-29页 |
2.高校创业制度实施时大学生的参与程度统计 | 第29-32页 |
2.1 总体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2.2 男女比较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3.高校创业制度对大学生创业的激励程度统计 | 第32-35页 |
3.1 各题项选择比重统计分析 | 第32-34页 |
3.2 各题项与学生基本信息相关性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三)调查结果问题分析 | 第35-37页 |
1.高校鼓励创业制度知晓度方面问题 | 第35-36页 |
2.高校鼓励创业制度参与度方面问题 | 第36页 |
3.高校鼓励创业制度激励方面问题 | 第36-37页 |
四、从高校鼓励创业制度出发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策略 | 第37-42页 |
(一)高校创业制度宣传方面 | 第37-39页 |
1.宣传力度加大化 | 第37-38页 |
2.宣传方式多样化 | 第38-39页 |
2.1 利用校园资源进行鼓励创业制度宣传 | 第38页 |
2.2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鼓励创业制度宣传 | 第38页 |
2.3 利用国家、社会资源进行鼓励创业制度宣传 | 第38-39页 |
3.宣传内容深入化 | 第39页 |
(二)高校创业制度动员方面 | 第39-40页 |
1.参与者带动新学生加入 | 第39-40页 |
2.以各种大大小小的创业活动带动学生参与热情 | 第40页 |
(三)高校鼓励创业制度激励方面 | 第40-42页 |
1.利用有针对性的制度内容来激励学生创业 | 第40页 |
2.利用奖励来激励学生创业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2页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42页 |
(三)展望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A | 第47-48页 |
附录B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