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动力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电力工业论文

火电厂再生废水反渗透回收工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概述第11-12页
    1.2 再生废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酸或碱中和法第12-13页
        1.2.2 分步沉淀法第13-14页
        1.2.3 Fenton催化氧化法第14页
        1.2.4 Fenton试剂-生化联合法第14-15页
        1.2.5 纳滤法第15页
        1.2.6 电化学第15-16页
    1.3 膜分离技术概述第16-19页
        1.3.1 膜分离技术发展历程第16-17页
        1.3.2 膜分离技术分类第17-18页
        1.3.3 膜分离技术特点第18-19页
    1.4 课题研究背景第19页
    1.5 课题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第19页
    1.6 课题研究内容第19-20页
    1.7 论文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反渗透理论基础第21-30页
    2.1 反渗透膜分离的原理第21-22页
    2.2 反渗透膜的性能指标第22-23页
        2.2.1 脱盐率第22页
        2.2.2 回收率第22-23页
        2.2.3 透水率第23页
    2.3 反渗透膜运行条件的影响因素第23-24页
    2.4 反渗透膜的浓差极化第24-26页
        2.4.1 浓差极化的定义第24页
        2.4.2 浓差极化对反渗透的影响第24-25页
        2.4.3 降低浓差极化的途径第25-26页
    2.5 反渗透膜污染及清洗第26-30页
        2.5.1 反渗透膜污染第26-27页
        2.5.2 反渗透膜清洗第27-30页
第三章 再生废水回收一级反渗透试验第30-44页
    3.1 废水情况简介第30-32页
        3.1.1 精处理系统慨况第30页
        3.1.2 精处理再生废水水质分析第30-32页
        3.1.3 精处理再生废水回收利用分析第32页
    3.2 试验材料第32-35页
        3.2.1 试验水源第32-33页
        3.2.2 反渗透膜第33-34页
        3.2.3 试验试剂第34页
        3.2.4 试验仪器第34-35页
    3.3 试验装置及试验流程第35-37页
        3.3.1 试验装置第35-36页
        3.3.2 试验流程第36-37页
    3.4 试验方法及分析项目第37-38页
        3.4.1 试验方法第37页
        3.4.2 试验分析项目第37-38页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8-43页
        3.5.1 不同品牌反渗透膜脱盐率对比第38-40页
        3.5.2 不同pH对反渗透膜运行效果的影响第40-41页
        3.5.3 不同回收率对反渗透运行效果的影响第41-43页
    3.6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再生废水回收反渗透膜污染趋势及性能恢复试验第44-56页
    4.1 试验材料第44-45页
        4.1.1 试验水源第44页
        4.1.2 反渗透膜第44页
        4.1.3 试验试剂第44页
        4.1.4 试验仪器第44-45页
    4.2 试验方法第45-46页
        4.2.1 反渗透膜污染趋势试验方法第45页
        4.2.2 反渗透性能恢复试验方法第45-46页
        4.2.3 膜污堵分析方法第46页
    4.3 反渗透膜污染趋势试验结果第46-52页
        4.3.1 设备运行稳定性分析第46-48页
        4.3.2 膜系统污染分析第48-52页
    4.4 性能恢复试验第52-54页
        4.4.1 盐酸浸泡结果第52-53页
        4.4.2 草酸浸泡结果第53-54页
    4.5 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再生废水回收二级反渗透试验第56-60页
    5.1 试验材料第56-57页
        5.1.1 试验水源第56页
        5.1.2 反渗透膜第56-57页
        5.1.3 试验试剂第57页
        5.1.4 试验仪器第57页
    5.2 试验装置及试验流程第57页
    5.3 试验方法及分析项目第57页
    5.4 试验结果第57-59页
    5.5 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第60-62页
    6.1 结论第60-61页
    6.2 建议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微观仿真的城市交叉口排放研究
下一篇:上海PM2.5中低分子二元羧酸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