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上海PM2.5中低分子二元羧酸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大气气溶胶第14-17页
        1.1.1 大气气溶胶的组成及来源第14-15页
        1.1.2 大气气溶胶的粒径第15-16页
        1.1.3 大气气溶胶的影响第16-17页
    1.2 PM_(2.5) 中的二元羧酸第17-21页
        1.2.1 PM_(2.5) 二元羧酸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第17-19页
        1.2.2 PM_(2.5) 中二元羧酸的化学组成特征第19页
        1.2.3 二元羧酸的形成路径第19-21页
        1.2.4 PM_(2.5) 中二元羧酸的研究现状第21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1-23页
    1.4 研究的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及方法第24-37页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24页
    2.2 样品的采集第24-28页
        2.2.1 采样点第24-25页
        2.2.2 采样时间及方法第25-28页
    2.3 样品处理与分析第28-32页
        2.3.1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溶性离子第28-29页
        2.3.2 OC、EC质量浓度测定第29页
        2.3.3 GC-MS测定二元羧酸第29-32页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第32-35页
        2.4.1 PCA分析方法原理及应用第32-34页
        2.4.2 PMF分析方法原理及应用第34-35页
    2.5 采样质量保证与控制(QA/QC)第35-37页
第三章 PM_(2.5) 中DCAs分析方法的建立第37-46页
    3.1 水溶性DCAs分析方法概述第37页
    3.2 离子色谱测试条件的确定第37-41页
        3.2.1 淋洗液浓度对检测效果的影响第39页
        3.2.2 进样量大小对检测效果的影响第39-40页
        3.2.3 柱温条件对于检测效果的影响第40-41页
    3.3 GC-MS测试条件的确定第41-43页
    3.4 离子色谱法和GC-MS法的对比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四章 上海PM_(2.5) 碳质组分的浓度及水溶性离子的组成第46-52页
    4.1 PM_(2.5) 碳质组分第46-48页
        4.1.1 OC、EC的浓度及相关性分析第46-48页
    4.2 PM_(2.5) 水溶性离子浓度及组成第48-51页
        4.2.1 离子浓度及其组成特征第48-49页
        4.2.2 各离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49-50页
        4.2.3 离子平衡第50-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上海PM_(2.5) 中DCAs的污染特征第52-66页
    5.1 PM_(2.5) 中DCAs的时空变化特征第52-59页
        5.1.1 DCAs的浓度水平及组成特征第52-55页
        5.1.2 DCAs的季节变化特征第55-56页
        5.1.3 DCAs的空间分布第56-59页
    5.2 PM_(2.5) 中DCAs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9-63页
        5.2.1 温度第60-61页
        5.2.2 风速第61页
        5.2.3 相对湿度第61-62页
        5.2.4 DCAs浓度与能见度的关系第62-63页
    5.3 DCAs对SOA的贡献第63-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PM_(2.5) 中DCAs的来源第66-75页
    6.1 比值分析法第66-67页
    6.2 相关性分析第67-69页
    6.3 主成分分析(PCA)第69-71页
    6.4 二元羧酸来源的PMF解析第71-73页
    6.5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第75-78页
    7.1 总结第75-76页
    7.2 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8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88-89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火电厂再生废水反渗透回收工艺研究
下一篇:云南宣威肺癌高发区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表征及其在肺部沉积特征的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