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技术的水质控制与工程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水动力与水质模型现状 | 第11-14页 |
1.3 水质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滨水建设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EFDC数值模型建立 | 第20-33页 |
2.1 坐标转换 | 第20页 |
2.2 控制方程 | 第20-28页 |
2.2.1 水动力模型 | 第20-21页 |
2.2.2 水质模型 | 第21-28页 |
2.3 边界条件 | 第28-29页 |
2.4 模型求解 | 第29-32页 |
2.4.1 水动力方程 | 第29-30页 |
2.4.2 水质方程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水库水动力与水质控制研究 | 第33-59页 |
3.1 研究区域 | 第33-34页 |
3.2 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34-38页 |
3.2.1 模型设置 | 第34-36页 |
3.2.2 模型验证 | 第36-38页 |
3.3 水动力过程 | 第38-44页 |
3.3.1 水交换特性分析 | 第38-41页 |
3.3.2 水交换影响因素 | 第41-44页 |
3.4 水质变化过程 | 第44-50页 |
3.4.1 水质参数变化 | 第44-45页 |
3.4.2 生长限制因子 | 第45-47页 |
3.4.3 富营养化评级 | 第47-50页 |
3.5 水质改善措施效果预测 | 第50-57页 |
3.5.1 水质改善措施 | 第50-52页 |
3.5.2 改善效果预测 | 第52-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供水明渠系统风险预警及应急处理研究 | 第59-87页 |
4.1 研究区域 | 第59页 |
4.2 主要风险识别 | 第59-61页 |
4.2.1 企业事故污染 | 第59-60页 |
4.2.2 交通事故污染 | 第60-61页 |
4.3 输水方式与模型离散 | 第61-62页 |
4.3.1 输水方式 | 第61页 |
4.3.2 模型离散 | 第61-62页 |
4.4 风险演化过程预警 | 第62-72页 |
4.4.1 模拟环境条件设置 | 第62-64页 |
4.4.2 典型模拟情景划分 | 第64-65页 |
4.4.3 情景事件模拟预测 | 第65-72页 |
4.5 突发事件风险评价 | 第72-83页 |
4.5.1 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第72-79页 |
4.5.2 案例事件风险评价 | 第79-83页 |
4.6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 第83-86页 |
4.6.1 预警子系统 | 第83页 |
4.6.2 决策子系统 | 第83-84页 |
4.6.3 处置子系统 | 第84页 |
4.6.4 应急系统集成 | 第84-8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滨水区亲水工程的可行性评估与优化 | 第87-115页 |
5.1 研究区域 | 第87-88页 |
5.2 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88-94页 |
5.2.1 支撑海域模型 | 第88-93页 |
5.2.2 研究区域模型 | 第93-94页 |
5.3 示范区工程方案 | 第94-96页 |
5.4 工程可行性评估 | 第96-109页 |
5.4.1 流场效果分析 | 第96-100页 |
5.4.2 岸坡冲刷预测 | 第100-101页 |
5.4.3 游泳池的水深 | 第101-103页 |
5.4.4 植物受力分析 | 第103-106页 |
5.4.5 岸坡景观效果 | 第106-107页 |
5.4.6 水交换与水质 | 第107-109页 |
5.5 工程方案优化 | 第109-114页 |
5.5.1 功能区设计优化 | 第109-110页 |
5.5.2 植物布局的优化 | 第110页 |
5.5.3 水质与景观提升 | 第110-112页 |
5.5.4 水生态环境提升 | 第112-11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6.1 结论 | 第115-118页 |
6.2 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3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