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4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19-24页 |
1.3.1 主体与主体价值 | 第19-21页 |
1.3.2 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扩展 | 第21-24页 |
1.3.3 绩效 | 第24页 |
1.4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相关研究进展 | 第24-39页 |
1.4.1 国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的进展 | 第25-30页 |
1.4.2 国内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的进展 | 第30-37页 |
1.4.3 国内外城市空间研究进展的评述 | 第37-39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39-44页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1.5.2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40-44页 |
2 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研究的理论解析 | 第44-71页 |
2.1 发展的价值内涵解读 | 第44-50页 |
2.1.1 发展的内涵 | 第44-45页 |
2.1.2 发展的价值内涵 | 第45-48页 |
2.1.3 功效价值的判定依据与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2.2 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的多主体价值内涵 | 第50-58页 |
2.2.1 城市发展价值的复合特性:多主体与多内涵 | 第51-52页 |
2.2.2 城市空间扩展与发展的关系 | 第52-53页 |
2.2.3 生态人本主义的城市多主体价值认知 | 第53-58页 |
2.3 空间复杂问题层级解构方法的理论体现 | 第58-67页 |
2.3.1 复杂系统的层级特性与内部形成机制 | 第58-63页 |
2.3.2 复杂层次特征的空间性 | 第63-67页 |
2.4 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研究的理论构架 | 第67-71页 |
2.4.1 城市空间扩展绩效评价的理论内涵 | 第67-69页 |
2.4.2 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研究体系的理论支持与构架 | 第69-71页 |
3 城市主体绩效内涵解析与空间表现 | 第71-110页 |
3.1 城市生态主体特征与绩效内涵解析 | 第71-80页 |
3.1.1 生态主体价值的层级内涵 | 第72-77页 |
3.1.2 城市生态主体空间特征及绩效内涵解析 | 第77-80页 |
3.2 城市社会主体特征与绩效内涵解析 | 第80-92页 |
3.2.1 社会主体价值内涵 | 第80-81页 |
3.2.2 社会主体价值形成机理及空间特征分析 | 第81-89页 |
3.2.3 社会主体绩效内涵的解析 | 第89-92页 |
3.3 城市经济主体特征与绩效内涵解析 | 第92-106页 |
3.3.1 经济主体价值的内涵与空间作用机理 | 第92-99页 |
3.3.2 城市经济空间特征分析 | 第99-103页 |
3.3.3 城市经济主体绩效内涵解析 | 第103-106页 |
3.4 城市系统主体的内在差异与空间表现 | 第106-110页 |
4 主体价值视角的城市空间扩展绩效影响及评价体系构成 | 第110-127页 |
4.1 影响城市空间运行绩效的主体性相关因素 | 第110-113页 |
4.1.1 城市发展绩效的主体性发展影响 | 第110-111页 |
4.1.2 城市发展绩效的主体间关系影响 | 第111-113页 |
4.2 影响城市空间运行绩效的其它因素 | 第113-115页 |
4.3 基于主体价值的城市空间扩展绩效评价体系构成及特点 | 第115-116页 |
4.3.1 综合评价体系构成及评价流程 | 第115-116页 |
4.3.2 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特点 | 第116页 |
4.4 基于主体价值的城市空间扩展绩效评价综合体系构建 | 第116-127页 |
4.4.1 城市空间扩展主体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第116-120页 |
4.4.2 城市发展协调度模型构建 | 第120-124页 |
4.4.3 城市空间扩展绩效分级预警系统构建 | 第124-127页 |
5 主体绩效评价指标释义与评价实现方法 | 第127-158页 |
5.1 指标释义与空间表达 | 第127-149页 |
5.1.1 生态主体因子评价 | 第127-136页 |
5.1.2 社会主体因子评价 | 第136-143页 |
5.1.3 经济主体因子评价 | 第143-149页 |
5.2 指标体系的主-客观复合评价赋权法 | 第149-158页 |
5.2.1 指标评价方法的特点 | 第150-152页 |
5.2.2 AHM-熵权法优化复合模型 | 第152-158页 |
6 榆林市空间扩展特点及绩效评价因子分析 | 第158-184页 |
6.1 研究区概况 | 第158-159页 |
6.1.1 自然情况 | 第158页 |
6.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58-159页 |
6.2 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与评价时段选取 | 第159-166页 |
6.2.1 城市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 第159-161页 |
6.2.2 榆林市 20 多年间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 第161-165页 |
6.2.3 城市空间扩展特点与数据源选取 | 第165-166页 |
6.3 数据处理与提取流程 | 第166-170页 |
6.3.1 数据处理 | 第166-167页 |
6.3.2 基本信息提取 | 第167-170页 |
6.3.3 评价因子提取方法 | 第170页 |
6.4 评价因子提取与分析 | 第170-184页 |
6.4.1 生态因子提取与分析 | 第170-173页 |
6.4.2 社会因子提取与分析 | 第173-178页 |
6.4.3 经济因子提取 | 第178-181页 |
6.4.4 指标层评价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 第181-184页 |
7 2004~2012 年榆林市空间扩展绩效综合评价分析 | 第184-205页 |
7.1 空间评价单元及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184-185页 |
7.1.1 空间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184页 |
7.1.2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184-185页 |
7.2 2004~2012 年榆林市空间扩展绩效评价 | 第185-203页 |
7.2.1 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绩效评价 | 第185-190页 |
7.2.2 城市空间扩展的社会绩效评价 | 第190-197页 |
7.2.3 城市空间扩展的经济绩效评价 | 第197-203页 |
7.3 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综合评价 | 第203-205页 |
8 榆林市空间扩展绩效协调度、发展预警及对策 | 第205-215页 |
8.1 榆林市空间扩展协调度分析与评价 | 第205-206页 |
8.1.1 2004-2008 年间城市空间扩展协调度分析 | 第205页 |
8.1.2 2008-2012 年间城市空间扩展协调度分析 | 第205-206页 |
8.1.3 城市空间扩展协调度评价 | 第206页 |
8.2 2012 年榆林市空间扩展预警 | 第206-209页 |
8.2.1 2012 年榆林市生态系统空间预警 | 第206-207页 |
8.2.2 城市社会系统空间预警 | 第207-208页 |
8.2.3 城市经济系统空间预警 | 第208-209页 |
8.2.4 城市空间预警综合分析 | 第209页 |
8.3 城市发展对策 | 第209-211页 |
8.3.1 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性对策 | 第209-210页 |
8.3.2 指导城市高效建设的具体措施 | 第210-211页 |
8.4 评价体系适宜性分析与建议 | 第211-215页 |
8.4.1 对榆林市评价结果的检视 | 第212-213页 |
8.4.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适应性分析及修正建议 | 第213-215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215-221页 |
9.1 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215-217页 |
9.2 主要创新点 | 第217-218页 |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218-221页 |
9.3.1 本文的研究局限 | 第218-219页 |
9.3.2 研究展望 | 第219-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43页 |
附录 | 第243-251页 |
附图 | 第251-253页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253-254页 |
致谢 | 第254-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