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 AS的发病机制 | 第12-15页 |
1.1.1 脂质浸润学说 | 第12页 |
1.1.2 炎症学说 | 第12-14页 |
1.1.3 氧化应激学说 | 第14-15页 |
1.2 中医学对AS的认识 | 第15-17页 |
1.2.1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 | 第16页 |
1.2.2 动脉粥样硬化与虚 | 第16-17页 |
1.2.3 动脉粥样硬化与瘀 | 第17页 |
1.3 加味抵当颗粒介绍 | 第17-21页 |
1.3.1 加味抵当颗粒的组成 | 第17-20页 |
1.3.2 临床应用 | 第20-21页 |
1.4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 | 第21-25页 |
1.4.1 单纯高脂饲料法复制AC模型 | 第22页 |
1.4.2 高脂饲料联合动脉内膜损伤术法复制AS模型 | 第22-23页 |
1.4.3 免疫损伤法合并高脂饲料法建立AS模型 | 第23-25页 |
第2章 加味抵当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25-32页 |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25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5页 |
2.2 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5-30页 |
2.2.1 提取工艺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25页 |
2.2.2 乙醇提取工艺的优选 | 第25-28页 |
2.2.3 水提取工艺优选 | 第28-30页 |
2.3 剂型工艺的研究 | 第30-31页 |
2.3.1 剂型的选择 | 第30页 |
2.3.2 处方的辅料选择 | 第30页 |
2.3.3 润湿剂的选择 | 第30-31页 |
2.3.4 颗粒的流动性检查 | 第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加味抵当颗粒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第32-39页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3.1.1 实验药品试剂 | 第32页 |
3.1.2 实验设备 | 第32页 |
3.1.3 试验样品与试剂的配制 | 第32-3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3.2.1 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 第33页 |
3.2.2 对超氧阴离子(O_2·~-)的清除作用 | 第33-34页 |
3.2.3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34页 |
3.2.4 对过氧化氢(H_2O_2)消除率的测定 | 第34-35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5-37页 |
3.3.1 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 第35页 |
3.3.2 对超氧阴离子(O_2·~-)的清除作用 | 第35-36页 |
3.3.3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36-37页 |
3.3.4 对过氧化氢(H_2O_2)的清除作用 | 第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加味抵当颗粒体外抗凝血作用的研究 | 第39-42页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9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4.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9页 |
4.1.3 实验耗材 | 第39页 |
4.1.4 实验设备 | 第39页 |
4.1.5 加味抵当颗粒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4.2 试验内容 | 第39-40页 |
4.2.1 对家兔血浆复钙时间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2 对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 | 第40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0页 |
4.3.1 对家兔血浆复钙时间的影响 | 第40页 |
4.3.2 对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 | 第40页 |
4.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加味抵当颗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的药效研究 | 第42-63页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2-44页 |
5.1.1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5.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42-43页 |
5.1.3 实验耗材 | 第43页 |
5.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43-44页 |
5.2 实验内容 | 第44-45页 |
5.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44页 |
5.2.2 炎症复合模型的造模方法 | 第44页 |
5.2.3 样本采集 | 第44-45页 |
5.3 指标检测 | 第45-49页 |
5.3.1 各组家兔血清中血脂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5.3.2 载脂蛋白A、B及其比值的测定 | 第45-46页 |
5.3.3 各组家兔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测定 | 第46页 |
5.3.4 血清中TNF-a, IL-6检测 | 第46-47页 |
5.3.5 血浆中SOD的测定 | 第47页 |
5.3.6 血浆中MDA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5.3.7 血浆中NO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5.3.8 各组家兔全肝占体质量的比重的测定 | 第49页 |
5.4 组织病理观察 | 第49页 |
5.4.1 石蜡包埋 | 第49页 |
5.4.2 HE染色步骤 | 第49页 |
5.5 统计方法 | 第49-50页 |
5.6 实验结果 | 第50-56页 |
5.6.1 血清中血脂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0-51页 |
5.6.2 血清中载脂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5.6.3 给药后全血粘度的测定结果 | 第52页 |
5.6.4 红细胞压积及血沉的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5.6.5 炎症因子IL-6,TNF-α的测定结果 | 第53页 |
5.6.6 家兔血浆中SOD及MDA的测定结果 | 第53-54页 |
5.6.7 家兔血清中NO的检测结果 | 第54-55页 |
5.6.8 肝比重的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5.7 病理切片结果 | 第56-62页 |
5.7.1 心肌组织病理结果 | 第56-58页 |
5.7.2 肝组织病理结果 | 第58-60页 |
5.7.3 血管组织病理结果 | 第60-62页 |
5.8 小结 | 第62-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附图 | 第75-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