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物资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物资经济论文--世界论文

UPS在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3-15页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发展动态第14-15页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第15-17页
        1.4.1 学术构想与思路第15-17页
        1.4.2 主要的研究内容第17页
    1.5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6 创新点第18-19页
2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9-26页
    2.1 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企业第19-20页
    2.2 供应链管理及供应链金融第20-21页
    2.3 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和运作模式第21-23页
        2.3.1 供应链金融的主体类型和特点第21-22页
        2.3.2 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第22-23页
    2.4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分析第23-24页
    2.5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理论第24-26页
3 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应用体系框架第26-35页
    3.1 建立市场体系第27-28页
        3.1.1 客户需求分析第27页
        3.1.2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打造金融服务平台第27-28页
    3.2 构建运营体系第28-29页
        3.2.1 建立适合的组织架构第28页
        3.2.2 员工评价绩效机制的建立第28-29页
        3.2.3 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方式第29页
    3.3 建立风控体系第29-35页
        3.3.1 3PL开展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类型第30-31页
        3.3.2 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第31-32页
        3.3.3 基于三维理论的风控体系第32-35页
4 UPS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原因分析第35-43页
    4.1 UPS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第35-37页
        4.1.1 UPS供应链金融的引入阶段第35-36页
        4.1.2 UPS供应链金融的引入方式第36-37页
    4.2 UPS供应链金融服务形式第37-38页
    4.3 UPS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第38-40页
        4.3.1 UPS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第38-39页
        4.3.2 UPS供应链金融业务在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第39-40页
    4.4 制约UPS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原因第40-43页
        4.4.1 国内政策瓶颈限制发展第40-41页
        4.4.2 UPS公司在中国发展战略的调整第41页
        4.4.3 物流行业的竞争环境第41-43页
5 UPS在中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策略第43-54页
    5.1 供应链金融业务在UPS内部的定位分析第43-45页
    5.2 行业细分制市场体系的建立第45-52页
        5.2.1 零售业第46-47页
        5.2.2 高科技行业第47-49页
        5.2.3 医疗保健行业第49-51页
        5.2.4 制造业第51-52页
    5.3 大力发展国内业务,开展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第52-54页
6 UPS在中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运营策略第54-62页
    6.1 按照行业细分制调整组织架构第54-55页
    6.2 优化操作流程——以默克中国为例第55-59页
    6.3 开展多样化的营销方式第59-60页
    6.4 完善员工评估系第60-62页
7 UPS在中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第62-66页
    7.1 建立“防火墙”风控体系第62-64页
    7.2 建立合作方的监督体系第64-65页
        7.2.1 建立核心企业的监督体系第64页
        7.2.2 建立核心企业经销商的监督体系第64页
        7.2.3 建立其他合作方的监督体系第64-65页
    7.3 广泛应用物流新技术第65-66页
8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8.1 主要结论第66-67页
    8.2 本文不足与局限第67页
    8.3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致谢第71-72页
个人简历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月妈咪电商模式选择及运营策略探究
下一篇:农村“因学致贫”的形成机理与政策建议--基于脆弱性理论的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