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局域网(LAN)、城域网(MAN)论文

基于framework的收发器开发平台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9页
    1.2 千兆以太网网卡简介第9-11页
    1.3 面向对象框架技术简介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第12-13页
    1.5 本章小结第13-14页
第二章 面向对象技术及框架简介第14-29页
    2.1 软件重用技术简介第14-15页
    2.2 面向对象技术简介第15-16页
    2.3 框架介绍第16-19页
        2.3.1 框架的定义第16-17页
        2.3.2 面向对象框架的特征第17页
        2.3.3 框架与一般系统的对比第17-18页
        2.3.4 框架的结构特点第18-19页
    2.4 框架的分类第19-20页
        2.4.1 按框架所对应的特定领域分类第19页
        2.4.2 按框架扩展方式分类第19-20页
    2.5 使用框架的优点第20-21页
    2.6 设计模式第21-24页
        2.6.1 设计模式的定义第21-22页
        2.6.2 设计模式的分类第22-23页
        2.6.3 框架与设计模式的联系第23-24页
    2.7 面向对象框架的设计方法第24-28页
        2.7.1 传统框架开发方法第24-25页
        2.7.2 基于设计模式的自顶向下的开发方法第25-27页
        2.7.3 面向对象的框架的开发技术第27-28页
    2.8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凌阳公司以太网卡芯片第29-44页
    3.1 凌阳公司以太网卡芯片物理层功能第30-42页
        3.1.1 凌阳公司以太网卡芯片物理层分块图第31-32页
        3.1.2 凌阳公司以太网卡芯片物理层GMII接.定义第32-36页
        3.1.3 凌阳公司以太网卡芯片物理层PCS层第36-40页
        3.1.4 凌阳公司以太网卡芯片物理层自动纠正极性及方向功能第40页
        3.1.5 凌阳公司以太网卡物理层网络唤醒功能第40-41页
        3.1.6 凌阳公司以太网卡芯片物理层低功耗模式第41-42页
    3.2 凌阳公司以太网卡芯片介质访问控制层第42-43页
        3.2.1 凌阳公司以太网卡芯片介质访问控制层分块图第42-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收发器开发平台设计第44-62页
    4.1 基本思路第44-45页
    4.2 收发器开发平台设计第45-60页
        4.2.1 分析器(parser)第46-49页
        4.2.2 仿真环境产生器(sim_env_gen)第49-53页
        4.2.3 硬件电路产生器(hdl_gen)第53-54页
        4.2.4 激励产生器(stimulus_gen)第54-55页
        4.2.5 期待值产生器(golden_gen)第55-56页
        4.2.6 文件夹产生器(folder_gen)第56-57页
        4.2.7 其他文件产生器(others_gen)第57-58页
        4.2.8 数字滤波器产生器(fir_gen)第58-60页
    4.3 收发器开发平台执行顺序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收发器开发平台测试第62-70页
    5.1 千兆以太网物理层PCS层仿真验证环境产生测试过程及结果第63-64页
    5.2 数字滤波器硬件电路产生功能测试过程及结果第64-66页
    5.3 开发平台可重用性测试过程及测试结果第66-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和总结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误差修正和智能接口的DSP测试系统设计及研究
下一篇:基于虚拟机的ESL系统平台研究及软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