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

基于社会均衡视角的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研究--以曲靖麒沾马都市区同城整合规划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图表目录第11-14页
1 绪论第14-22页
    1.1 选题缘由第14页
    1.2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2.1 时代背景:“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均衡的发展诉求第14-15页
        1.2.2 发展背景:“同城化”逐渐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路第15页
        1.2.3 现实困境:同城化发展进程缓慢且社会负效应渐显第15-16页
    1.3 研究对象第16-17页
        1.3.1 研究内容主体:同城化发展路径及规划导控第16页
        1.3.2 切入点:同城化的社会效应第16-17页
        1.3.3 实证对象第17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4.1 研究目的第17页
        1.4.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5 研究设计第18-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2 研究思路与框架第19-22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2-34页
    2.1 概念界定第22-24页
        2.1.1 同城化第22-23页
        2.1.2 同城化规划第23-24页
    2.2 相关文献综述第24-32页
        2.2.1 国外相关研究第24-27页
        2.2.2 国内相关研究第27-32页
    2.3 研究评述第32-33页
    2.4 本文论点第33-34页
3 社会均衡视角下的同城化规划认知第34-40页
    3.1 社会生活本质——“冲突”背景下的相对“均衡”第34-35页
    3.2 同城化过程——新的“冲突”产生与博弈的过程第35-36页
        3.2.1 同城化是借由社会安排实现社会“相对均衡”的过程第35页
        3.2.2 同城化是通过城际协作推动系统共生的过程第35-36页
        3.2.3 同城化是城市之间弱化属地意识,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第36页
    3.3 同城化规划——实现同城化城市社会“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活动第36-40页
        3.3.1 以居住和就业的平衡为着力点,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第36-37页
        3.3.2 以公共生活的价值共享为落脚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37页
        3.3.3 以同等的公民权利为导向,构建“普惠型”社会保障体系第37-40页
4 “冲突”的产生第40-72页
    4.1 同城化的民众认知及诉求调查第40-48页
        4.1.1 调查对象第40-43页
        4.1.2 调查过程第43-44页
        4.1.3 结果分析第44-48页
    4.2 同城化的社会效应透视第48-69页
        4.2.1 民众诉求与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绩效第49-57页
        4.2.2 产业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规划第57-62页
        4.2.3 居住空间分异第62-69页
    4.3 小结:同城化过程中的“冲突”解析第69-72页
        4.3.1 民众诉求与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冲突”第69页
        4.3.2 产业要素流动与规划引导的“冲突”第69-70页
        4.3.3 居住环境质量的不均衡改善与社会均衡目标的“冲突”第70-72页
5 “均衡”的实现第72-84页
    5.1 目标导向——社会的“相对均衡”第72页
    5.2 发展路径第72-74页
        5.2.1 因循时序,引导要素“动态整合”第72-73页
        5.2.2 主辅对接,统筹各区“利益均衡”第73-74页
        5.2.3 效率兼顾公平,协调政府供给与民众诉求第74页
    5.3 规划导控第74-84页
        5.3.1 导控范畴第75页
        5.3.2 导控原则第75-76页
        5.3.3 导控对象及策略第76-82页
        5.3.4 规划实施建议第82-84页
6 实例应用第84-110页
    6.1 同城整合背景第84-85页
    6.2 同城整合发展条件解析第85-87页
    6.3 同城整合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第87-98页
        6.3.1 产业布局规划第87-89页
        6.3.2 产城融合发展单元构建第89-93页
        6.3.3 绿色交通体系规划第93-98页
    6.4 同城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98-105页
        6.4.1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第98-99页
        6.4.2 公共中心体系规划第99-101页
        6.4.3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第101-105页
    6.5 同城整合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第105-107页
        6.5.1 社会福利设施现状第105-106页
        6.5.2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目标第106页
        6.5.3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规划第106-107页
    6.6 规划实施建议第107-110页
        6.6.1 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实现“多中心”联合管制第107-108页
        6.6.2 完善规划和管理的实施机制第108页
        6.6.3 深化监督反馈机制第108-11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7.1 基本结论第110-111页
    7.2 主要创新与不足第111-112页
        7.2.1 主要创新之处第111-112页
        7.2.2 不足之处第112页
    7.3 展望——“人本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观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附录第120-131页
    A. 广佛大事记第120页
    B. 郑汴大事记第120-121页
    C. 城市居民对同城化发展的认知及诉求调查第121-122页
    D. 广州市同城化前后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估表第122-123页
    E. 佛山市同城化前后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估表第123-124页
    F. 郑州市同城化前后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估表第124-125页
    G. 开封市同城化前后公共产品供给绩效评估表第125-126页
    H. 广佛同城化产业协作要点第126-128页
    I. 郑、汴产业 2005-2010 发展规划第128-130页
    J. 居住环境满意度调查第130-131页
    K.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群决策与证据理论的重庆地区生态城指标体系及决策模型研究
下一篇:国外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澳大利亚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