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图表索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山地城镇化建设迫切需要广度和深度的山地城镇建设理论指导 | 第12页 |
1.1.2 澳大利亚地区与我国的联系密切性,具有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1.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山地城镇化建设的问题 | 第13页 |
1.2 基本概念的解读 | 第13-17页 |
1.2.1 澳大利亚地区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1.2.2 山地及山地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 第13-16页 |
1.2.3 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30页 |
1.3.1 国内外关于澳大利亚城市发展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2 关于澳大利亚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 第18-30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第31-34页 |
1.5.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31页 |
1.5.2 论文组织框架 | 第31-32页 |
1.5.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32-34页 |
2 澳大利亚背景概述 | 第34-38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34页 |
2.2 气候条件 | 第34-35页 |
2.3 地形条件 | 第35-36页 |
2.4 资源条件 | 第36-38页 |
2.4.1 农牧资源 | 第36页 |
2.4.2 矿产资源 | 第36页 |
2.4.3 渔业资源 | 第36-37页 |
2.4.4 旅游资源 | 第37-38页 |
3 澳大利亚地区殖民时期山地城市发展 | 第38-54页 |
3.1 澳大利亚地区殖民时期山地城市发展背景 | 第38-42页 |
3.1.1 监狱城市时期 | 第39-41页 |
3.1.2 淘金热时期 | 第41-42页 |
3.2 澳大利亚地区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进程 | 第42-49页 |
3.2.1 澳大利亚殖民时期主要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进程 | 第42-47页 |
3.2.2 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构成要素 | 第47-49页 |
3.3 澳大利亚地区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子 | 第49-50页 |
3.3.1 自然地理影响因子 | 第49页 |
3.3.2 文化影响因子 | 第49页 |
3.3.3 经济影响因子 | 第49-50页 |
3.4 澳大利亚地区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模式 | 第50-53页 |
3.4.1 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第50页 |
3.4.2 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类型 | 第50-52页 |
3.4.3 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评价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大利亚地区近现代山地城市发展 | 第54-81页 |
4.1 澳大利亚地区近现代山地城市发展背景 | 第54-56页 |
4.1.1 工业化时期 | 第54-55页 |
4.1.2 现代——丰裕使中等城市崛起以及城市的郊区化 | 第55-56页 |
4.2 澳大利亚地区近现代山地城市发展进程 | 第56-74页 |
4.2.1 大城市最初的冲击 | 第56-57页 |
4.2.2 二战后——大城市的郊区化 | 第57-58页 |
4.2.3 近现代澳大利亚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进程 | 第58-74页 |
4.3 澳大利亚地区近现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子 | 第74-76页 |
4.3.1 政治影响 | 第74-75页 |
4.3.2 经济影响 | 第75页 |
4.3.3 社会影响 | 第75-76页 |
4.4 澳大利亚地区近现代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模式 | 第76-78页 |
4.4.1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模式 | 第76-77页 |
4.4.2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 | 第77-78页 |
4.4.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评价 | 第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5 澳大利亚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总体认知 | 第81-97页 |
5.1 山地城市发展的环境特征 | 第81-86页 |
5.1.1 自然生态特征 | 第81-84页 |
5.1.2 交通结构特征 | 第84页 |
5.1.3 文化结构特征 | 第84-86页 |
5.2 山地城市的分布规律 | 第86-87页 |
5.2.1 殖民时期-山地城市由主要港口向内陆地区扩张 | 第86页 |
5.2.2 近现代时期-山地城市选址呈卫星城依附大城市分布 | 第86-87页 |
5.3 山地城市空间图谱 | 第87-95页 |
5.3.1 山地城市结构类型分类 | 第87-88页 |
5.3.2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实证 | 第88-92页 |
5.3.3 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图谱 | 第92-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97-101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97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7-98页 |
6.3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98-99页 |
6.4 后续工作和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附录 | 第105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