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与问题相遇——我的“老”爸“老”妈 | 第8页 |
1.2 贴着玻璃往里看——这么近,那么远 | 第8页 |
1.3 向它飘去——边飘边“落地” | 第8-9页 |
1.4 播种、耕耘——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 第9-11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2.1 关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11-14页 |
2.1.1 空巢老人的界定 | 第11页 |
2.1.2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 | 第11-13页 |
1、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统计与现状描述 | 第11-12页 |
2、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13页 |
3、促进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理论分析、探索和建议 | 第13页 |
2.1.3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本土化实践研究 | 第13-14页 |
2.2 关于老年社区心理需求的研究 | 第14-15页 |
2.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第15-16页 |
2.3.1 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局限性 | 第15页 |
2.3.2 理论与实践的跛足和脱节 | 第15-16页 |
2.3.3 缺乏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专项研究 | 第16页 |
2.3.4 空巢老人研究的消极病理性色彩 | 第16页 |
2.4 研究创新与意义 | 第16-18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18页 |
3.2 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 第18-20页 |
3.2.1 扎根理论阶段 | 第18-19页 |
3.2.2 探索性应用阶段 | 第19-20页 |
第4章 空巢老人社区心理需求的质性分析 | 第20-36页 |
4.1 历史的、关系的、积极的——需求研究视角的转换 | 第20-22页 |
4.2 “社区成了我的半个家”——空巢老人需求生态系统的时代变迁 | 第22-24页 |
4.3 空巢老人社区心理需求倾向模型 | 第24-33页 |
4.3.1 “积极能力”需求倾向 | 第25-28页 |
4.3.2 “积极体验”需求倾向 | 第28-30页 |
4.3.3 “积极环境”需求倾向 | 第30-33页 |
4.4 三种需求倾向的互动机制 | 第33-34页 |
4.5 结论 | 第34-36页 |
第5章 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 第36-49页 |
5.1 实践探索的落脚点——锁金村万家帮家园和谐促进中心 | 第36-37页 |
5.2 在社区服务项目剖析与改良中的应用 | 第37-39页 |
5.3 在活动反馈与评估中的应用 | 第39-44页 |
5.3.1 心理健康课程中期访谈记录 | 第39-42页 |
5.3.2 活动后反馈与评价 | 第42-44页 |
5.3.2.1 目标评价 | 第42-43页 |
5.3.2.2 目的游离评价 | 第43-44页 |
5.4 实践反哺——空巢老人心理需求模型在社区层面的动态性 | 第44-46页 |
5.5 实践反思——合作机制的缺乏 | 第46-49页 |
5.5.1 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合作平台 | 第47页 |
5.5.2 政府部门支持机制 | 第47页 |
5.5.3 高校机构互补机制 | 第47-4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第7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7.1 研究不足 | 第5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第8章 研究可靠性、可信性与伦理道德 | 第51-54页 |
8.1 研究可靠性与可信性 | 第51-52页 |
8.2 研究伦理与道德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