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26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1.2.1 媒介 | 第9-10页 |
1.2.2 媒介素养 | 第10-11页 |
1.2.3 媒介素养教育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和创新之处 | 第20-26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3 研究的意义 | 第21-24页 |
1.4.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4-26页 |
第2章 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26-41页 |
2.1 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 | 第26-27页 |
2.1.1 调查对象与范围 | 第26页 |
2.1.2 调查时间与方法 | 第26页 |
2.1.3 调查内容与目的 | 第26-27页 |
2.1.4 调查问卷(见附录) | 第27页 |
2.2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 第27-37页 |
2.2.1 受采访者的基本信息 | 第27-28页 |
2.2.2 小学生媒介接触使用的基本情况 | 第28-37页 |
2.3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37-41页 |
2.3.1 电视媒介的使用 | 第37-38页 |
2.3.2 电脑媒介的使用 | 第38-39页 |
2.3.3 书籍媒介的使用 | 第39-40页 |
2.3.4 手机媒介的使用结果分析 | 第40页 |
2.3.5 媒介与亲子关系 | 第40-41页 |
第3章 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反思 | 第41-54页 |
3.1 小学生媒介素养的自我成因 | 第41-46页 |
3.1.1 小学生与媒介的新关系 | 第41-42页 |
3.1.2 小学生产生媒介接触偏向 | 第42-44页 |
3.1.3 媒介造就虚拟的世界阻隔现实成长 | 第44-46页 |
3.2 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家庭成因 | 第46-50页 |
3.2.1 “电子保姆”与年轻父母之间的较量 | 第46-48页 |
3.2.2 父母的整体媒介素养水平不高 | 第48-49页 |
3.2.3 父母与小学生的媒介接触呈正相关 | 第49-50页 |
3.3 媒介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1 媒介对小学地位的冲击 | 第50-51页 |
3.3.2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收效甚微 | 第51页 |
3.4 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社会成因 | 第51-54页 |
3.4.1 政府在小学生媒介素养中的措施 | 第51-52页 |
3.4.2 大众文化对小学生媒介素养形成中的作用 | 第52页 |
3.4.3 媒体塑造的媒介环境不容乐观 | 第52-54页 |
第4章 提升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策略 | 第54-63页 |
4.1 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家庭策略 | 第54-57页 |
4.1.1 家庭是主要场所 | 第54页 |
4.1.2 提高父母自身的媒介素养 | 第54-55页 |
4.1.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55-56页 |
4.1.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第56-57页 |
4.2 学校在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 第57-59页 |
4.2.1 学校应努力发挥其不可替性作用 | 第57页 |
4.2.2 培养相关的师资力量 | 第57-58页 |
4.2.3 教育学术界应引起足够重视 | 第58-59页 |
4.3. 社会教育在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中的实施策略 | 第59-63页 |
4.3.1 加大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 | 第59-60页 |
4.3.2 政府应颁布相关法令,实行影视作品分级制度 | 第60-61页 |
4.3.3 加强媒体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