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注释表 | 第11-13页 |
| 缩略表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 1.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 1.3 电磁作动器的国内外发展及应用情况 | 第15-17页 |
| 1.4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主要方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17-19页 |
| 1.4.1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主要方法 | 第17-18页 |
| 1.4.2 有限元模型修正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 1.5 有限元模型确认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1.5.1 有限元模型确认的研究意义 | 第19页 |
| 1.5.2 有限元模型确认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1.6 论文内容安排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悬臂梁振动主动控制系统设计及其子结构建模 | 第22-35页 |
| 2.1 悬臂梁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 2.2 控制系统 | 第23-26页 |
| 2.2.1 控制器 | 第23-24页 |
| 2.2.2 传感器 | 第24页 |
| 2.2.3 功率放大器 | 第24-25页 |
| 2.2.4 电磁作动器 | 第25-26页 |
| 2.3 自由板的建模研究 | 第26-31页 |
| 2.3.1 自由板的振动信号采集 | 第26-27页 |
| 2.3.2 N-Modal 软件在模态试验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 2.3.3 自由板结构的有限元建模 | 第29-31页 |
| 2.4 悬臂梁结构的建模研究 | 第31-3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悬臂梁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建模 | 第35-51页 |
| 3.1 引言 | 第35页 |
| 3.2 悬臂梁状态空间建模的理论基础 | 第35-44页 |
| 3.2.1 基于状态空间描述的数学建模步骤 | 第35-36页 |
| 3.2.2 确定悬臂梁的总体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 | 第36-42页 |
| 3.2.3 模型缩聚法简介 | 第42-44页 |
| 3.2.4 悬臂梁比例阻尼矩阵的确定 | 第44页 |
| 3.3 建立悬臂梁的状态空间模型 | 第44-49页 |
| 3.3.1 确定缩聚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 | 第44-46页 |
| 3.3.2 确定比例阻尼矩阵 | 第46-47页 |
| 3.3.3 确定悬臂梁的状态空间矩阵 | 第47-49页 |
| 3.4 悬臂梁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的仿真研究 | 第49-50页 |
| 3.4.1 悬臂梁不控制状态下的仿真研究 | 第49-50页 |
| 3.4.2 悬臂梁控制状态下的仿真 | 第5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橡胶和螺栓固定悬臂梁系统的模型修正方法验证 | 第51-64页 |
| 4.1 引言 | 第51页 |
| 4.2 基于响应面的有限元模型修正理论和方法 | 第51-56页 |
| 4.2.1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 第52-54页 |
| 4.2.2 响应面的建立与精度检验准则 | 第54-55页 |
| 4.2.3 基于响应面的模型修正的原理 | 第55-56页 |
| 4.3 橡胶-悬臂梁结构的物理参数的仿真计算与试验识别 | 第56-57页 |
| 4.4 橡胶-悬臂梁结构的刚度和阻尼识别 | 第57-63页 |
| 4.4.1 以仿真模态频率和模态阻尼比为目标的仿真算例 | 第57-59页 |
| 4.4.2 以修正的试验值为目标的模型修正 | 第59-6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基于模型确认的电磁作动器的刚度和阻尼识别 | 第64-78页 |
| 5.1 引言 | 第64页 |
| 5.2 电磁作动器的广义刚度 | 第64-65页 |
| 5.3 模型确认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65-69页 |
| 5.3.1 模型确认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66页 |
| 5.3.2 不确定性的分类及量化方法 | 第66-67页 |
| 5.3.3 不确定性的正向传递和反向传递计算方法 | 第67-68页 |
| 5.3.4 响应特征的确认准则 | 第68-69页 |
| 5.4 基于模型修正的电磁作动器刚度和阻尼均值识别 | 第69-74页 |
| 5.4.1 悬臂梁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确认试验与有限元仿真 | 第69-71页 |
| 5.4.2 电磁作动器的刚度和阻尼均值识别 | 第71-74页 |
| 5.5 计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刚度和阻尼识别的仿真算例分析 | 第74-75页 |
| 5.6 计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刚度和阻尼识别与初步的响应预测 | 第75-77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 6.1 本文主要工作的总结 | 第78-79页 |
| 6.2 进一步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