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和可能的创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13页 |
1.4 论文架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2.1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对比较优势的定义 | 第15-18页 |
2.1.1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15-16页 |
2.1.2 古典理论中的劳动生产率 | 第16-17页 |
2.1.3 萨缪尔森-克鲁格曼的劳动生产率—工资率比率 | 第17-18页 |
2.2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及动态比较优势的来源 | 第18-25页 |
2.2.1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8-19页 |
2.2.2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19页 |
2.2.3 动态比较优势的四种主要来源 | 第19-24页 |
2.2.4 动态比较优势四种来源和劳动生产率、劳动力成本的关系 | 第24-25页 |
2.3 我国制造业动态比较优势变化的相关研究 | 第25-29页 |
2.3.1 基于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变化的研究 | 第25-26页 |
2.3.2 基于国际市场竞争、技术进步和结构转型的研究 | 第26-27页 |
2.3.3 基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研究的合理性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制造业出口总量、结构和RCA指数分析 | 第29-38页 |
3.1 1998-2012 年我国制造业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 | 第29-32页 |
3.1.1 制造业出口总量与增长率 | 第29-30页 |
3.1.2 制造业出口结构 | 第30-32页 |
3.2 1990-2011 年我国制造业显性比较优势的变化 | 第32-33页 |
3.2.1 显性比较优势的定义与分类 | 第32页 |
3.2.2 1990-2011制造业RCA指数变动 | 第32-33页 |
3.3 我国制造业出口下滑原因的多样性及RCA指数的局限性 | 第33-38页 |
3.3.1 我国制造业出口下滑的原因多样性 | 第33-37页 |
3.3.2 RCA指数的局限性 | 第37-38页 |
第4章 我国制造业动态比较优势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分析 | 第38-51页 |
4.1 劳动力成本 | 第38-40页 |
4.1.1 我国资源禀赋结构与劳动力成本重要性分析 | 第38页 |
4.1.2 1990-2011我国劳动力成本变动与国际比较分析 | 第38-40页 |
4.2 劳动生产率 | 第40-44页 |
4.2.1 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 第40-42页 |
4.2.2 1990-2011我国劳动生产率变动及国际比较 | 第42-44页 |
4.3 中国制造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与国际比较 | 第44-45页 |
4.4 基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回归和预测 | 第45-51页 |
4.4.1 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以及预测 | 第45-48页 |
4.4.2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趋势分析及预测 | 第48-49页 |
4.4.3 基于LNLC与LNLP对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回归分析 | 第49-51页 |
第5章 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动态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分析 | 第51-66页 |
5.1 我国制造业分类标准与文本的应用 | 第51-52页 |
5.1.1 制造业细分行业标准 | 第51页 |
5.1.2 根据要素密集度的分类 | 第51-52页 |
5.2 我国制造业分行业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 第52-59页 |
5.2.1 分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变化 | 第52-55页 |
5.2.2 分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 第55-57页 |
5.2.3 分行业RCA指数的变动情况 | 第57-59页 |
5.3 三种类型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分析 | 第59-66页 |
5.3.1 三种类型制造业比较优势、平均劳动力成本以及平均劳动生产率 | 第59-62页 |
5.3.2 基于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三种类型制造业比较优势及问题分析 | 第62-63页 |
5.3.3 三种类型制造业分类行业比较优势情况 | 第63-66页 |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 第66-70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可能的不足 | 第67页 |
6.3 增强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建议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