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2.1 食品制造业的内涵与分类 | 第24-25页 |
2.1.1 食品制造业的内涵 | 第24页 |
2.1.2 食品制造业的分类 | 第24-25页 |
2.2 市场绩效的内涵与衡量 | 第25-26页 |
2.2.1 市场绩效的内涵 | 第25页 |
2.2.2 市场绩效的衡量 | 第25-26页 |
2.3 SCP分析框架的内涵与特征 | 第26-27页 |
2.3.1 SCP分析框架的内涵 | 第26-27页 |
2.3.2 SCP分析框架的特征 | 第27页 |
2.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4.1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7-28页 |
2.4.2 厂商理论 | 第28-29页 |
2.4.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9-31页 |
3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分析 | 第31-40页 |
3.1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结构分析 | 第31-35页 |
3.1.1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行业集中度分析 | 第31-32页 |
3.1.2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产品差别化分析 | 第32-33页 |
3.1.3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进退壁垒分析 | 第33-35页 |
3.2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行为分析 | 第35-40页 |
3.2.1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企业的价格策略 | 第35-36页 |
3.2.2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企业的产品策略 | 第36-38页 |
3.2.3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的策略 | 第38-40页 |
4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绩效的评价 | 第40-49页 |
4.1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40-42页 |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40-41页 |
4.1.2 CCR模型和BCC模型 | 第41-42页 |
4.2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指标 | 第42-43页 |
4.2.1 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42页 |
4.2.2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2-43页 |
4.3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绩效的测算与评价 | 第43-49页 |
4.3.1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绩效的时序分析 | 第44-45页 |
4.3.2 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绩效的比较分析 | 第45-48页 |
4.3.3 非DEA有效决策单元的投影分析 | 第48-49页 |
5 基于SCP范式下的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9-57页 |
5.1 研究设计 | 第49-52页 |
5.1.1 问题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49页 |
5.1.2 变量的选择 | 第49-51页 |
5.1.3 数据来源与模型说明 | 第51-52页 |
5.2 模型的应用结果与实证检验分析 | 第52-57页 |
5.2.1 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5.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53-54页 |
5.2.3 逐步回归与检验 | 第54-57页 |
6 提高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市场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6.1 提高黑龙江省食品制造业的创新水平 | 第57-58页 |
6.1.1 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给予研发创新的支持 | 第57页 |
6.1.2 食品协会努力发挥自身协调作用 | 第57-58页 |
6.1.3 企业自身注重科研创新和引入人才 | 第58页 |
6.2 提高广告密度,扩大产品差别化 | 第58-59页 |
6.2.1 加大广告投入力度 | 第59页 |
6.2.2 产品形式多元化 | 第59页 |
6.3 提高市场集中度,优化产业规模 | 第59-60页 |
6.4 合理的提高食品制造业市场的进入壁垒 | 第60-61页 |
7 结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