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强复掺修补材料在水泥混凝土道面中的研究及应用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早强复掺修补材料的原材料选择及性能要求 | 第16-22页 |
2.1 原材料的选择 | 第16-20页 |
2.1.1 胶凝材料的选择及要求 | 第16-17页 |
2.1.2 碎石的选择及要求 | 第17页 |
2.1.3 砂的选择及要求 | 第17-18页 |
2.1.4 减水剂的选择要求 | 第18页 |
2.1.5 调凝增强组分的选择及要求 | 第18-19页 |
2.1.6 粉煤灰的要求 | 第19页 |
2.1.7 纤维的要求 | 第19-20页 |
2.1.8 水的要求 | 第20页 |
2.2 复掺混凝土技术性能要求 | 第20-22页 |
2.2.1 工作性 | 第20页 |
2.2.2 力学性 | 第20-21页 |
2.2.3 耐久性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早强复掺修补材料的组成设计研究 | 第22-35页 |
3.1 配合比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22-29页 |
3.1.1 胶凝材料用量的确定 | 第22-25页 |
3.1.2 水胶比的确定 | 第25-26页 |
3.1.3 砂率的确定 | 第26-27页 |
3.1.4 外加剂的选择及掺量确定 | 第27-29页 |
3.2 粉煤灰对早强复掺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 | 第29-31页 |
3.2.1 粉煤灰用量对拌和物工作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粉煤灰用量对拌和物力学强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 聚丙烯纤维对早强复掺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研究 | 第31-34页 |
3.3.1 纤维用量对拌和物工作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2 纤维用量对拌和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3.4 配合比设计方法总结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早强复掺修补材料耐久性研究 | 第35-50页 |
4.1 耐磨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0页 |
4.1.1 耐磨性实验及评价标准 | 第35页 |
4.1.2 砂率对耐磨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4.1.3 胶凝材料用量对耐磨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4 聚丙烯纤维对耐磨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 抗冲击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4.2.1 冲击性能测试方法与评价 | 第40-41页 |
4.2.2 冲击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2页 |
4.3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 第42-44页 |
4.3.1 硫酸盐侵蚀机理 | 第43页 |
4.3.2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 | 第43页 |
4.3.3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4.4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第44-47页 |
4.4.1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 | 第44-46页 |
4.4.2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5 干缩性能 | 第47-48页 |
4.5.1 干缩试验及评价标准 | 第47-48页 |
4.5.2 干缩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早强复掺修补材料水化机理及微观结构研究 | 第50-62页 |
5.1 XRD 测试 | 第50-51页 |
5.1.1 测试方法介绍 | 第50页 |
5.1.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5.2 SEM &EDS 测试 | 第51-55页 |
5.2.1 方法介绍 | 第51-52页 |
5.2.2 测试结果 | 第52-55页 |
5.3 复掺水泥水化产物及水化机理分析 | 第55-57页 |
5.4 复掺混凝土的微结构与力学性能 | 第57-60页 |
5.4.1 复掺混凝土微结构模型 | 第57-59页 |
5.4.2 微结构与力学性能 | 第59-6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工程应用 | 第62-67页 |
6.1 试验路概况 | 第62-63页 |
6.2 换板修复方案及技术要求 | 第63页 |
6.3 施工用原材料及配合比 | 第63页 |
6.3.1 原材料要求 | 第63页 |
6.3.2 配合比要求 | 第63页 |
6.4 施工用机械设备 | 第63-64页 |
6.5 施工工艺 | 第64-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