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简要评析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18-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2.1.1 教育和公共教育的含义 | 第18-19页 |
2.1.2 财政和公共财政的含义 | 第19-20页 |
2.1.3 财政支出和公共教育财政支出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0-22页 |
2.2.2 公共教育财政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 第23-24页 |
2.3 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制度的内容 | 第24-26页 |
2.3.1 教育筹资制度 | 第24-25页 |
2.3.2 教育经费分配制度 | 第25-26页 |
2.3.3 教育经费监管制度 | 第26页 |
2.4 政府介入教育的程度 | 第26-28页 |
2.4.1 基础教育由政府主导 | 第26-27页 |
2.4.2 高等教育由政府引导 | 第27-28页 |
2.5 教育财政经费统计口径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南沙区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现状 | 第29-44页 |
3.1 南沙区的教育概况 | 第29-30页 |
3.1.1 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 第29页 |
3.1.2 率先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 | 第29-30页 |
3.1.3 “明珠工程”初见成效 | 第30页 |
3.1.4 素质教育成果显著 | 第30页 |
3.1.5 教育国际化成果丰硕 | 第30页 |
3.2 南沙区教育财政支出的现状 | 第30-33页 |
3.2.1 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 第30-32页 |
3.2.2 教师工资足额发放 | 第32页 |
3.2.3 教师继续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 第32-33页 |
3.3 南沙区教育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 第33-42页 |
3.3.1 支出总量偏低 | 第33-36页 |
3.3.2 支出结构不平衡 | 第36-40页 |
3.3.3 对民办教育财政支持不足 | 第40-41页 |
3.3.4 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水平低 | 第41-42页 |
3.4 南沙区教育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3.4.1 教育发展理念落后 | 第42页 |
3.4.2 对教育发展目标缺乏规划 | 第42页 |
3.4.3 学校无专业财务管理人员导致预算使用不规范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经验借鉴 | 第44-50页 |
4.1 国内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及其经验借鉴 | 第44-46页 |
4.1.1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的公共教育财政支出 | 第44-45页 |
4.1.2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公共教育财政支出 | 第45-46页 |
4.1.3 国内地方政府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经验借鉴 | 第46页 |
4.2 国外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及其经验借鉴 | 第46-49页 |
4.2.1 美国 | 第46-47页 |
4.2.2 比利时 | 第47页 |
4.2.3 德国 | 第47-48页 |
4.2.4 俄罗斯 | 第48-49页 |
4.2.5 国外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经验借鉴 | 第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优化南沙区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的对策建议 | 第50-53页 |
5.1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 第50-51页 |
5.1.1 重树“公平”理念 | 第50页 |
5.1.2 确立“绩效”理念 | 第50-51页 |
5.1.3 提倡“多元化”理念 | 第51页 |
5.2 改革并完善教育财政相关制度 | 第51-52页 |
5.2.1 出台南沙区各级学校办学标准 | 第51页 |
5.2.2 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 | 第51-52页 |
5.2.3 有选择性地推行“教育券”制度 | 第52页 |
5.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件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