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现状及其局限 | 第8-11页 |
二、问题确立及其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三、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茅奖”前三届获奖作品与“80 年代文学”精神 | 第13-18页 |
(一) “80 年代文学”的命名与新时期断代文学研究 | 第13-14页 |
(二) “茅奖”前三届获奖作品中的“80 年代文学”精神特质 | 第14-18页 |
1. 理想主义精神 | 第15页 |
2. “文学是人学”的价值立场 | 第15-16页 |
3. 现实主义精神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茅奖”前三届获奖作品人民性的根本体现 | 第18-27页 |
(一) 文学“人民性”的渊源及其嬗变 | 第18-20页 |
(二) “茅奖”前三届获奖作品的人民性特征 | 第20-27页 |
1. 人民立场:人民的主体地位 | 第20-22页 |
2. 人文情怀:人民的心声 | 第22-23页 |
3. 生活本位:人民生活的印记 | 第23-25页 |
4. 时代精神:与人民同行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茅奖”前三届获奖作品人民性形成的构造性力量 | 第27-33页 |
(一) 文学的自身运动 | 第28-29页 |
(二) 文学自身运动之外的多种力量 | 第29-33页 |
1. 政治规约与社会局势的变动 | 第30页 |
2. 经济运作方式的改变 | 第30-31页 |
3. 民族文化宗教上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作家个人生活体验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文学人民性的当下重建 | 第33-42页 |
(一) 文学人民性问题的当下讨论 | 第33-35页 |
(二) 文学人民性的重建之维 | 第35-42页 |
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 | 第36-37页 |
2. 关注作家的立场问题 | 第37-38页 |
3. 坚守人民为文艺评判价值主体的观念 | 第38-39页 |
4. 建立当代文学批评的人民性价值观 | 第39-42页 |
余论:当下文学生成及其发展的内质性要求——以“茅奖”前三届获奖作品的精神特质为考察基点 | 第42-50页 |
(一) 当下文学的基本生态 | 第42-47页 |
1. 当下文学缺少理想主义精神 | 第43-45页 |
2. 当下文学缺少现实性 | 第45-46页 |
3. 当下文学缺少巨大丰富的叙事对象 | 第46-47页 |
(二) 当下文学发展的内质性要求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6页 |